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得很早,但由于资料分散琐碎,学者对其不够重视。近年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齐家文化的研究资料,为深入探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纵横比较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齐家文化及其相关问题做了一次较为系统深入的综合分析,主要观点如下:一、对齐家文化的分期与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五段,第一期即第一阶段,为齐家文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其陶器特征是高领罐罐体矮胖,折肩明显,领部较矮,双耳罐整体矮胖;第二期即第二阶段,为齐家文化的再发展阶段,其陶器特征是高领折肩罐的领部变长,双大耳罐罐体变长;第三期即第三阶段为齐家文化最为繁盛的阶段,其陶器特征是高领折肩罐领部继续变长,双大耳罐器身变长,豆的柄部粗,豆盘较浅;第四期前段即第四阶段,为齐家文化的衰落阶段,其陶器特征是双大耳罐器身变长,高领折罐领部超过腹部,整体变矮,豆柄部变细,器身变长,西部地区遗址规模收缩,东部有较多迁徙痕迹;第四期后段即第五阶段,为齐家文化的演变阶段,这一阶段齐家文化或向周边地区迁徙,或演变为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齐家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对齐家文化的分区、类型与特征作了细致的研究。把齐家文化分为三个区域五个类型,认为西区的柳湾类型墓葬普遍使用木质葬具和大量使用绿松石珠随葬,畜牧业发达;皇娘娘台类型多为竖穴士抗墓,出土玉石器较多,制作技术精良;中区的秦魏家类型陶器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出的陶纺轮与骨针较多,农业生产水平高,手工业技术先进;磨沟类型多为竖穴偏洞室墓,典型陶器有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敞口细颈罐等;东区的师赵村类型以泥质橙黄陶和灰褐陶为主,三足器较多,生业以农业为主、并有发达的养殖业。西区部分遗址的时代稍早,有自西部向东部蔓延发展的趋向。二、对齐家文化的丧葬制度及其所反映的贫富分化、等级差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探讨。认为齐家文化时期丧葬制度已经基本形成,随葬陶器的基本组合是柳湾类型早期为陶壶、彩陶壶+耳罐双耳来陶罐、双大耳罐盆、尊、粗等,彩陶占有很大比例,中期为陶壶、侈口罐+双耳罐、高领双耳相口瓷,晚期为陶壶+双耳罐、双大耳罐+其他器物。皇娘娘台类型为单耳罐+双大耳罐/双小耳罐双耳折肩罐伟口罐豆等,秦魏家类型为双大罐、口罐、高领双耳罐+碗、豆、盆+其他器物随的动物骨是秦魏家类型以猪骨占绝对多数,皇娘娘台类型也仍以猪骨为主,而柳湾类型互助总寨的墓则全部为羊角,未发现猪骨,其原因一是三个类型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二是气候干冷化后饲养动物种类的变化。齐家文化丧葬制度反映出的问题是,齐家文化时期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分层明显。三、对齐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环境动力对齐家文化生业模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认为齐家文化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降温干冷是生业模式转变的关键,家畜饲养与放牧是齐家文化时期适应。四、对齐家文化的人群构成与迁以及文化交流通道与文明化进程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无大规模的外来人群进入,人种结构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却通过文化通道向周边扩散,一是与内陆深处交流的西北文化通道,通过河西走廊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区域,接触吸纳来自西方世界的文明。齐家文化与新疆东部存在着频繁的人群流动与文化交流,不仅提高了铜器冶铸技术,也改变了农作物的种类。二是通过黄河沿岸地区、渭河流域的河流谷地,向陕西地区迁徙。陕西地区客省庄遗址等陶器和丧葬习俗与齐家文化的相似性应是由人群迁徙所起的,降温使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整体向东南移动,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则是齐家文化晚期向陕西等地迁移的主要原因;三是中原地区陶器、青铜器器型的相似,说明齐家文化晚期甘青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促进了中原地区铜器冶铸技术的提高,是中原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齐家文化依靠玉石资源与制作技术,成功融入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使上游与中下游地区逐渐成为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