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组织工程修复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主要聚焦于寻找理想的人工神经移植替代物、神经导管和种子细胞。施万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是由神经嵴前体细胞演化而来,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内膜,参与维持轴突周围微环境的稳定,保证神经纤维正常功能的行使,在哺乳动物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发生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轴索和髓鞘完全崩解,唯有施万细胞分裂增殖,形成Bungner带,引导再生轴突生长,在缺乏施万细胞的情况下,神经再生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就限制了无施万细胞的神经移植材料如肌肉,静脉或硅胶管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组织工程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要有实际效果,需要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增殖的施万细胞,目前在各种动物施万细胞体外培养研究中,多采用新生动物的外周神经或背根神经节,培养方法采用植块或分散培养,本实验通过用乳鼠的神经组织为材料,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施万细胞以及荧光标记等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应用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实验基础。 神经导管有非降解或可降解两种,神经移植物有自体神经、同种异体神经及异种神经移植物,作为桥接神经缺损的支架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周围神经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构建适合施万细胞长期存活、发挥生理功能的细胞外基质。同时,培养、种植一定数量与高纯化度的具有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活性的施万细胞也是提高修复神经损伤效果的关键。自体神经移植后血-神经屏障的建立及远端的趋化作用形成理想的神经生长环境,具有非神经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是自体神经来源受限。而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具有来源充足、对患者不产生副损伤、各种类型的神经段都可以得到的优点,其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免疫排斥反应。我们先前的研究应用低渗-除垢剂脱细胞方法处理大鼠坐骨神经,脱掉其施万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