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脏瓣膜病是当今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种,而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二尖瓣病变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究其病因,多见于伴有右室压力增高、肺动脉压力增高等因素,进而导致三尖瓣瓣环扩大,发生三尖瓣功能性反流。因为此类患病人群数量庞大,而备受医者关注。据统计,大约有25%的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的病变患者,会同时伴随功能性的三尖瓣反流。在Dreyfus教授2005年的一篇报告中,上述比例甚至高达48%。参考一项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生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病患约有160万之多,但是每年因此疾患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患,仅有8000余人,而其中大部分病患是在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瓣膜手术时,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手术治疗。然而,也有许多病患在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手术时,未同期行三尖瓣的成形手术,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此类患者术前的以超声心动图为主要手段的检查结果显示中,三尖瓣病变较轻,并未能使术者决定同期行三尖瓣手术,但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后发生了三尖瓣的中重度反流,从而造成了右心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将前期所行的左心系统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掩盖。此类情况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以往有些观点认为,如果行左心系统瓣膜手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会随之减轻,然而近些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些术前无明显或仅有轻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者,在单纯行左心系统瓣膜置换术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参考国外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显示,左心系统瓣膜手术后,仍存在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比例,高达31%,甚至一些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即出现三尖瓣反流或反流程度明显加重,进而出现右心功能衰竭,影响术后生活质量。为了纠正右心功能衰竭,改善生活质量,许多患者不得不再次被实施手术治疗,这种情况下,明显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所以,继发于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病变的三尖瓣反流病变的外科治疗,依然是心血管外科医师的急需攻克的难题之一。目前在瓣膜病治疗原则中,有关何种情况下,在行左心系统瓣膜手术同时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尚无统一的原则及标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治疗的198名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总结二尖瓣瓣膜疾病伴三尖瓣反流的治疗经验,探索简单、快捷的指标,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在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方法:2007年至2011年期间,邢台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患者病例198例,其中男116例,女82例,年龄:45~59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同时行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的患者117例,为三尖瓣成形术(tricuspid valve plasty,TVP)阳性组,男性63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52.15±10.50)岁;各种因素导致单纯置换二尖瓣,未行三尖瓣成形术者81例,为TVP阴性组:男性53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9.50±12.50)岁。选择手术方式均为体外循环辅助下行进行二尖瓣置换,行三尖瓣成形者,在三尖瓣前隔至后隔交界间缝置人工三尖瓣硬质成形环。患者于术后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在基线资料和临床特征表现方面,两组患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围术期也并没有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所有患者都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TVP阳性组的患者术中探查均患有中度-重度三尖瓣。对比两组间术前心脏数据可发现,TVP阳性组的右心房左右径(45.51±6.12)、舒张期右心室前后径(40.21±3.82)、肺动脉压力(55.12±3.24)、三尖瓣瓣环直径(42.61±1.53)明显大于TVP阴性组的右心房左右径径(37.25±3.11)、舒张期右心室前后径(30.75±2.33)、肺动脉压力(37.44±5.31),三尖瓣瓣环直径(35.63±3.1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右室射血分数的比较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一年左右对于三尖瓣反流程度方面,比较两组发现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存在轻度的三尖瓣反流,手术效果满意。在两组内比较结果:术后,TVP阳性组中患者右心房左右径(35.51±5.51)、舒张期右心室前后径(40.21±3.82)、肺动脉压力(40.35±5.81mm Hg)、三尖瓣瓣环直径(27.86±2.11)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TVP阳性组患者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1三尖瓣成形术能有效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反流的情况。2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决定是否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重要依据。3有术前右心房左右径>45mm,术前舒张期右心室前后径>40mm、肺动脉压力>55mm Hg或三尖瓣瓣环直径>40mm四种倩况时,可能需要考虑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