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干部任命制考析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苏联共产党的用人体制——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进行了历史、客观、具体的考察、分析、评估,通过探讨苏共用人体制的得失、教训,既回答了苏共传统党建模式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又从苏共用人体制存在的问题中总结了执政的共产党在这方面应吸取的教训。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共产党用人体制建设提出一些引以为戒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中国共产党真正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扬长避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培养出一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承担新世纪重任的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全文以五个部分构成论述的逻辑框架。 第一部分阐述了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在苏共传统党建模式中的地位、现实意义和研究现状,籍以说明开展此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接着回答了什么是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的问题,并对其基本点作了扼要概括。文章强调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是苏共传统党建模式失败的内在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明确提出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就是苏共的用人体制,其根本点是:无论对应采用委任方式,还是应采用选举方式产生的干部,苏共都统一由党和党的部门自上而下来任命或变相任命,从而使正常的政治运作关系发生混乱,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终于导致苏共传统党建模式的失败,斯大林模式也因之而败。苏共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成了引发“改革”、促成苏共垮台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通过考察苏共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的起源、形成、发展、固化、僵化乃至异化,在历史演化中对这套体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并对成熟时期的主要表现作了集中概括。文章以史为证,说明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是苏共在党的领导过程中形成的特殊产物,其产生、发展有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在于苏共把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套用人体制固定化、长期化、绝对化了,许多弊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政策上许多错误做法延续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样就抑制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扼杀党和国家各级各类干部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整个干部队伍自我完善的能力,导致于部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使用人体制的目标逐步走向它的反面. 第三部分从共体上努力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历史地对苏共实行的千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评估,既克分肯定了其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又条分缕析了其现实弊端和危害.文章指出,苏共在党的领导过程中形成的干部舱制和变相任命制有历史必然性,它在保卫革命成果时期、在为防御外来干涉和加速建立囚家工业基础时期,发挥了统一调动千部力量并通过干部调动全囚人财物资源,从而克服困难、巩困政权、实现特定社会政治目标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苏共的历史上,还是在国际共运史上都有其合理的地位.文伞随后指出,总的来说,这套用人体制后来越来越起消极的作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其弊端和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任命权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化,任人唯亲,权力“倒负责\ 千群关系日益疏远,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和腐败,等等.从中说明改革的不可这免性. 第四部分以戈尔巳乔夫时期对苏共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的改革为主线,分三个阶段叙述、剖析了戈尔巴乔夫从坚持党的领导到放弃党的领导的所谓“改革”历程,归纳、概括出宜汲取的六条教训.文中在肯定戈尔巴乔夫对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改革必要性的同时,对戈尔巴乔夫不分改革性质、不看改革对在和内容、将体制和基本制度“一偶煮”、只破不立的锗误 “改革”进行了鲜明批判,明确强羽要在用人体制改革中坚特党的组织领导、娜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其具体实现形式体制区别开来,既坚持党的领导又改善党的领导,搞好真正意义上的用人体制改革. 第五部分从总结苏共长期实行干部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付出的沉重代价入手,从中思考建立有序合理而卓有成妊的用人体制和机制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文章侧重从+部达拔任用体制要逐步实现民主{t、科学化和*ie{t三个方面作了些思考.强调指出:苏共用人体制方面的教训对现今仍然执政的共产党特别是中囚共产党的谷示作用.馒出为了搞好中困共产党的用人体制建设,为了毗重蹈苏共覆辙,中日共产党今天有必 借用苏共这面镜子,未雨绸缕,认认真真地反思、启迪自己.这是全文的落脚点,也正是探讨苏共干部 制和变相任命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类别股即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股东的偏好设置的在股东权利义务方面存在差异的股份。类别股份早在工业革命时代就已经产生,在实践中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比较成熟
目的探讨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情况。方法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67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分低龄组、高龄组)进行测试。结果低龄组
人物是电影核心元素之一,不同主人公的形象构建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故事,对推动情节、突出象征含义都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从电影《推拿》出发,通过分析电影中时代与人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