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j8880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土家族生活的文化土壤中,孕育着土家族人民的生活规约,是土家族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民族认同的象征。今天,在固守传统的人们心中,它仍作为一种“铁打不动的老传统”的婚俗而存在,在旅游市场,又以崭新的姿态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所以,今天的土家织锦与传统织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和新的文化背景下,土家族的传统织锦与现代社会的“工业文化”产品发生激烈碰撞,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的强烈不适应,最后导致当地某些传统文化的消解,呈现出现实的局限性。因此,从民族学的视角,较深层次来理解土家织锦在当代发生的文化变迁,研究其变迁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土家织锦如何转型,走向文化产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叶家寨为个案,探讨土家织锦的生成、发展和现实存在,以及艺人群体的审美思想、生活习俗等众多关联性的文化因素,试图挖掘土家织锦所反映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对认识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寻求继承与创新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由导言、六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学术前史、主旨与价值。第一章描述了叶家寨的自然环境、叶氏来源和与织锦相关的文化因素。第二章从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段的追溯,归纳了土家织锦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为了全面地阐释土家织锦在当代发生的变迁,一方面,详细描述了土家织锦的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归纳了土家织锦的原生态手工艺的特性。第四章分别从生产工艺、品种、类型、原材料、功能和价值六个方面分析了土家织锦在当代发生的变迁,这种变迁是渐变的。第五章结合叶家寨的个案分析,阐述了织锦文化变迁的动因,认为主要是成年礼的淡化、文化场的位移、传承载体的丧失、闲暇生活方式的转换、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六方面导致的。第六章根据土家织锦的文化变迁经历了这种渐变的过程,在导致变迁的动因较为复杂的基础上,从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两方面作了评估,并就今后的新发展应走文化产业化之路作了可行性分析,从而为当前民间手工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普适性的对策,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可参考的个案。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白裤瑶铜鼓的使用、传承与保护进行详细的田野考察。通过个案研究,发现铜鼓在当地之所以能够长期使用,与当地独特的
一个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包含着各种因素,但其中人生礼仪占有主干性的地位。就是说,左右着一个民族的行为与思维方式都融入并渗透到人生礼仪里面。因为人生礼仪对一个民族来说
文化的适应与变迁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以往学者对不同族群的文化变迁与适应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研究亦不少,但对维吾尔商业餐饮的文
根据对主体性的阐释,我们可以从主体性“被感知之物”的本质入手,从其作为存在方式的“相对性”和“被动性”,描述主体性如何展现自己。主体性实现自我的过程被视为是有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