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下的大国意识(1943-1945)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an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积极对日作战,在亚洲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兵力,一方面实行蒋介石“苦撑待变”政策,积极寻求外援和盟友。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契机,罗斯福开始有意识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本文以中英、中美新约签订、莫斯科四强会议以及旧金山制宪会议为切入点,系统运用此段时间的报纸和杂志,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分析不同阶层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本文以为,以中英、中美新约签订为起点,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显现,大国意识也随之出现。然而不同阶层在同一事件上的大国意识是不同的:新约的签订,在官方看来是自由平等地位的获得,民间则乐观地认为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区域大国”;及至莫斯科四强会议,官方开始提出“四强”观念,关注中国作为“区域大国”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此时民间媒体则进一步提出中国应该成为“世界大国”的观点;双方大国意识的第一次重合出现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联合国的发起者,更是战后世界的安排者,二者大国意识趋同,中国应该是承担起领导战后世界责任的“世界大国”。
其他文献
PGC-1与核受体作用, 构象发生改变后与其他辅激活因子形成复合物, 活化目的基因.PGC-1还参与mRNA的转录后加工.可能存在一种抑制物,与核受体竞争性结合PGC-1,降低其活性.
机构学的难题之一是寻找机构拓扑结构学与运动学、动力学之间的映射规律。前期研究表明,降低机构的结构耦合度可直接降低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求解的难度,这揭示了机构拓扑结构
对于支护土体为杂填土的深大基坑而言,如何对杂填土的性质特别是抗剪强度指标进行评价,做到基坑支护方案的合理设计、对周围空间的合理利用,确保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等方面尤为
对<中国数学文摘>和美国<数学评论>进行多项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异同及<中国数学文摘>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若干可行的建议.
指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科技论文稿件外流对国内科技期刊造成的冲击;认为我国科技期刊不存在总体水平下降,而是质量有所提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