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积极对日作战,在亚洲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兵力,一方面实行蒋介石“苦撑待变”政策,积极寻求外援和盟友。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契机,罗斯福开始有意识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本文以中英、中美新约签订、莫斯科四强会议以及旧金山制宪会议为切入点,系统运用此段时间的报纸和杂志,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分析不同阶层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本文以为,以中英、中美新约签订为起点,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显现,大国意识也随之出现。然而不同阶层在同一事件上的大国意识是不同的:新约的签订,在官方看来是自由平等地位的获得,民间则乐观地认为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区域大国”;及至莫斯科四强会议,官方开始提出“四强”观念,关注中国作为“区域大国”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此时民间媒体则进一步提出中国应该成为“世界大国”的观点;双方大国意识的第一次重合出现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联合国的发起者,更是战后世界的安排者,二者大国意识趋同,中国应该是承担起领导战后世界责任的“世界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