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通过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性方式传播,为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等的病原。RBSDV基因组由10条dsRNA组成,含有13个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 frame,ORF)。RBSDV可侵染水稻、玉米和小麦等植物引起矮缩、叶色深绿等症状。目前,RBSDV在不同植物寄主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以及RBSDV在植物寄主与介体昆虫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均不清楚。本研究利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了 RBSDV基因组编码的13个基因在水稻、玉米、小麦和介体灰飞虱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水稻、玉米和小麦中P7-1和P10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而P7-2和P8基因相对表达量则较低;在灰飞虱中P7-1相对表达量最高,P8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最低,表明RBSDV在植物和介体昆虫中的表达模式具有相似性。P7-1在植物和介体灰飞虱中的表达量均较高,可作为病毒检测的靶基因。P5-1、P6和P9-1为RBSDV病毒基质组分,其在不同寄主中的表达量不同,病毒有可能通过调整病毒复制相关的病毒基质基因的表达而在不同寄主体内复制。RBSDV侵染水稻后致使其内源激素ABA含量升高,且对8 d~24 d的RBSDV基因组实时表达分析表明,P7-1在侵染后8 d~24 d均为较高表达量,在侵染8 d时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病毒基因的表达。P7-1在不同寄主中的高表达水平表明其在RBSDV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那些在不同寄主中的差异表达的病毒基因可能参与病毒与寄主的特异性互作。已有研究表明RBSDV P7-1定位于植物的胞间连丝,在植物和介体昆虫中可形成管状结构,可能参与病毒的细胞间运动。P7-1还是一个致病因子,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P7-1蛋白导致植物不育。此外,我们对病毒在不同寄主中的表达量分析表明,P7-1在植物和介体昆虫中的表达量均很高。为分析RBSDV P7-1与灰飞虱的互作机制,本研究以P7-1为诱饵筛选了灰飞虱cDNA文库。首先通过RT-PCR扩增获取RBSDV P7-1基因序列,然后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pGBKT7-P7-1,通过顺序转化方法筛选灰飞虱cDNA酵母文库,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的cDNA插入片段大小通过PCR进行分析,将PCR产物大小大于500 bp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测序结果分析发现,筛到的阳性克隆分别编码15种不同的互作蛋白,包括ATP酶B亚基、40 S核糖体蛋白、烯醇化酶、羧酸酯酶和蛋白磷酸酶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病毒与介体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分析P7-1与植物的互作关系,本研究构建了水稻cDNA文库,并以RBSDV P7-1为诱饵筛选了水稻中的互作因子。水稻cDNA文库的构建以日本晴(Nipponbare)为材料,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制备三框型cDNA入门文库,再通过gateway技术将入门文库转移到杂交载体pGADT7-DEST上,构建了水稻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检测结果表明,文库容量为1.3×107cfu,扩增文库滴度为4.34×109cfu/mL,重组率为大于95%,cDNA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kb,均达到标准cDNA文库的要求。以P7-1蛋白为诱饵筛选水稻cDNA文库,获得28个阳性克隆。经序列分析后,共获得11种在酵母中与P7-1互作的水稻因子,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合成前体、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酶抑制子、Myb转录因子、转录因子IIH亚基和过氧化氢酶等。研究结果为病毒与植物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