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成化、弘治年间的茶陵派为研究对象。台阁体文学发展到正统初年以后,开始渐趋式微。当时文坛不少作家对台阁体文风进行了批驳和纠正,而以李东阳为宗主的茶陵派就是在此文学思潮中脱颖而出的,茶陵派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逐步占领文坛的显著地位,引导文学时尚,盛行一时,凸现出他所在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文学魅力。茶陵派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衔接“台阁体”与“前七子”的过渡流派,它担纲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对台阁体纠编起衰的同时,又为“前七子”复古理论的张扬奠定了基础,它扮演了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对茶陵派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加深对其认识,明确其应有的地位,从而揭示这一流派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茶陵派的形成。主要是从台阁体文学的刺激和诱发、当时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回归、李东阳个人的领袖示范作用来探讨其流派形成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廓清了茶陵派名称的源流演绎过程;二、茶陵派成员考。主要通过茶陵派成员的界定宋研究其组成成员,并对组成成员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三、茶陵派与家族世系的关系。以李东阳和谢迁两家族为例,探讨家族文学对茶陵派创作的影响和互动关系。四、交叉研究。重点关注茶陵派与当时政治、理学的关系:一是分析在刘瑾为首的阉党擅权时期,茶陵派在文学作品中对时局的反映以及各自的心态;二是论述茶陵派成员在抗击理学过程中,与理学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五、茶陵派文学创作的总体研究:一是研究主题取向;一是研究艺术风格。作为一个流派,他们的创作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群体性特征。六、茶陵派创作分论。探讨主要作家作品,展现派中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才情。李东阳作为茶陵派的宗主,领袖群伦,其文学作品特立专章分析。他的《拟古乐府》、诗歌和散文创作无不表现出作为领袖人物的大家风范,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在的社会文明仍具有指导意义。七、茶陵派诗话理论研究。宗主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不仅是个人的理论的集大成,也是该派理论的纲领性著作。对诗话的研究,有利于探讨茶陵派的理论基石,特别是茶陵派“格调”说的形成对整个明代诗话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何孟春的《余冬诗话》、杨慎的《升庵诗话》对李东阳诗话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体现出流派成员的互异性。八、流派创作与理论的传承。通过对茶陵派和台阁体、前七子等关系的研究,论述茶陵派文学创作与理论在文学史上的因袭和革新,对前辈的认定与叛逆使茶陵派不同于台阁体,对后代的开启与刺激使茶陵派有功于复古派。对茶陵派文学创作和理论在文学史上嬗变历程的研究,可以重新确立其在文学发展长河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