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引导的CNV分型与PDT疗效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分析CNV在FFA上和OCT上的联系; 2.探讨OCT上不同组织类型的CNV与PDT疗效的关系: 3.研究CNV所伴发的黄斑囊样水肿与CNV类型的关系; 4.判断CNV所伴发的黄斑囊样水肿对PDT疗效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1.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前瞻性研究,收集2006年4月-2007年10月在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为湿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并且接受了标准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患者44例54只眼,其中男性37例44只眼,女性7例10只眼,年龄51-81岁,平均63.2岁。随访时间为3月-18月,平均8.3月。 2.每例患者PDT治疗前一周内、治疗后每三月进行眼底检查、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测定、FFA(和/或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 ETDRS视力的计数:正常瞳孔状态下,测量2m处ETDRS视力表格上所能够读出的字母数,如果不小于20个,则加上15得出总数即为ETDRS视力:如果2m处读数小于20,则同时在1m处测量表格最上面3排字母的读数,两者总和即为ETDRS视力。 FFA检查:所有病例都进行了FFA检查,20%荧光素纳静脉注射,多采用Topcon的TRC-IA眼底摄像机,少数采用Heidelberg的HRA眼底摄像机。 OCT检查: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大瞳孔至直径不小于5mm后,采用Carl-Zeiss公司的三代Stratus-TM型OCT仪检查,以4-8mm扫描线,在患者最好的固视状态下,进行经过黄斑中心凹处6个方位的线性扫描,图象存储于计算机内。利用OCT自带的软件测量治疗前后6个方位上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最大值并记录。 PDT治疗: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大瞳孔至直径不小于5mm,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由同一操作者进行,使用Opal PDT专用激光(荷兰,Lumenis公司)进行标准的PDT治疗。 3.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利用SPSS11.5进行。 结果: 1.在54只眼中,FFA上表现为典型性者(包括完全典型性以及典型性为主)有32只眼(60%),隐匿型者(包括轻微典型性者以及隐匿型)有22只眼(40%)。OCT上Ⅰ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on,CNV)(CNV在RPE下生长,尚未突破RPE层)有17只眼(32%),Ⅱ型CNV(CNV穿过RPE层在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生长)有12,只眼(22%),混合型CNV(CNV同时占据RPE下和神经上皮层下空间)有25只眼(46%)。 2.Ⅰ型CNV17只眼中FFA上表现为典型性者有6只眼(35%),隐匿性者有11只眼(65%);Ⅱ型CNV12只眼中FFA上表现为典型性者有10只眼(83%),隐匿性者有2只眼(17%);混合型CNV25只眼中FFA上表现为典型性者有16只眼(64%),隐匿性者有9只眼(36%)。 3.Ⅰ型CNV PDT治疗前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问厚度(The Bilaminiar Foveal Thickness,BFT)平均为281.600±95.019um,ETDRS字母数为35.294±11.994个,随访结束时BFT为255.102±84.027um,ETDRS字母数为41.059±12.291个,PDT前后BFT以及ETDRS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CNV PDT治疗前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BFT)平均为322.476±110.753um,ETDRS视力为45.167±18.260个,随访结束时BFT为286.269±132.002um;ETDRS视力为53.833±23.124个,PDT治疗后BFT有下降,ETDRS视力字母数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种类型治疗后BFT变化、ETDRS视力提高字母数以及治疗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CNV伴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组PDT治疗前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问厚度(BFT)平均为348.877±122.160um,ETDRS视力为28.714±16.066个,治疗后BFT为295.622±102.628um:ETDRS视力为31.333±18.845个,PDT治疗后BFT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DRS视力字母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V不伴CME组PDT前BFT平均为331.821±138.459um,ETDRS视力为40.000±14.678,PDT后BFT为271.123±95.807 um,ETDRS视力为48.121±17.911,PDT后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有下降,ETDRS视力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之间治疗前后中BFT以及ETDRS视力变化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 5.Ⅱ型CNV囊样水肿的发生率高于Ⅰ型CNV,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组病例研究提示: 1.OCT上Ⅰ型CNV在FFA上表现为隐匿型居多,Ⅱ型CNV在FFA上表现为典型性居多。 2.OCT上Ⅰ型CNV和Ⅱ型CNV PDT治疗次数无明显差异,PDT前后ETDRS视力变化以及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变化无明显差异。 3.CNV伴发CME组PDT前后ETDRS视力变化以及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变化小于不伴有CME组。 4.CME的发生与CNV侵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靶向细胞周期蛋白D1核酶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鉴定特异性核酶(ribzme,Rz)在体外和细胞内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
本研究胸痛而接受冠脉造影的连续病例中进行了NCCP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在GERD相关NCCP诊断中的价值,观察比较不同亚组NCCP患者的食管上皮ISD。 第一部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