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中的通顺与抵抗——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14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外译也正逐步成为一种文化需求。鉴于其原文晦涩不易懂,加之中西方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译者在《论语》外译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主体性。  辜鸿铭与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在众多英译本中享有较高认可度。且两译本中间相隔百余年,译者又均为中国学者,既具时代代表性又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选取上述两译本作为研究对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较其他后现代理论而言,更加注重文化地位给译者主体性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思想——杂合为研究的理论视角,将两译本置于通顺与抵抗相互融合的杂合概念下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详述了译者处理中西语言及文化差异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译本中的通顺与抵抗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在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辜鸿铭更倾向于遵循通顺原则,而在中华文化渴求并逐步摆脱弱势文化地位时,许渊冲更倾向于适当的抵抗式翻译策略。但从韦努蒂对于“抵抗”的定义出发,辜鸿铭的通顺实际上也是抵抗的一种类型。  通过本文,作者试图将译者主体性放在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分析,重新评价辜鸿铭的英译,倡导许渊冲采取的适当抵抗式翻译策略,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由严格的韵式、五音步、抑扬格组成的十四行诗体,自二十世纪初被引进中国,中国翻译界就从未停止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仅从10余个中文全译本来看,中国的译
本论文依据异化理论,对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树》的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了人们遭受异化的尴尬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变态。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
本文以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统计软件AntConc及BNCweb为研究工具,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研究数据,以英语中的空间介词ON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空间介词ON的空间意义和非空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迄今为止,《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欧洲联盟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手段之一,也是排放权交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欧洲联盟和中国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研究欧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教学研究开展如火如荼,然而针对翻译教学研究演进的分析较少,使用科学分析工具的研究更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CiteSpace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