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数学能力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数学作业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并且可以通过完成数学作业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数学作业给学生学习带来的负担很重,特别是学困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导致他们为了完成作业而抄袭作业,而优秀学生在学习顺利的情况下,依然要“齐步走”完成集体形式的作业,因而造成教师大量无效的批阅,达不到作业的目的。能否改变一下传统的作业方式,使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又能让学生轻松乐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调查分析,以数学作业的处理为突破口,从作业的布置、作业的完成方式及作业的批阅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在实验中,对实验内容不断予以优化和完善,力图形成较为规范、行之有效的作业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从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现状、在校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别是从他们的基础文化课数学的状况等几方面阐述职业学校数学作业处理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其相关理论主要有反思性理论、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本文重点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作业调查分析,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对作业内容与作业批改的需求等方面,了解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认知因素,即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有反思的习惯、是否有总结回顾的习惯、是否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他们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等。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做出对数学作业处理方式的改革设想并进行了数学作业改革的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是在笔者任教的学校中,抽取两个人数相等、年级相同、专业一样的班级作为被试对象,通过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模式,实施“自选作业、自编测试题、研究型作业”等新型作业模式,并改变原有的作业评价方式;通过学生阶段性测验的成绩,来检验实行数学作业改革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学期的作业改革实验中,通过对学生的期中、期末、阶段性测试成绩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访谈,来验证数学作业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是否有效。实验证明,数学作业改革对上述诸方面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