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大量或者连续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的一种痛阈值降低和/或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应为特点的感觉异常现象。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复用药体内亦无蓄积,由于这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被广泛用于全身麻醉。但临床研究表明,瑞芬太尼停药后易出现爆发痛和痛觉过敏,手术结束前常需给予小剂量其他阿片类药物来缓解,导致它发生痛觉过敏现象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给术后镇痛以及疼痛治疗增加了难度,也带来了更多并发症。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以及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预防、治疗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还存在不少的争议,目前临床上最普遍的方法是在手术结束前给予小剂量其他阿片类药物,试图减轻瑞芬太尼长时间用药停药后诱发的爆发痛或痛觉过敏。但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仅仅是掩盖了痛觉过敏的现象,并未从本质上消除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发生。有研究报道,脊髓中的环氧化酶参与了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发生,而环氧化酶拮抗剂,如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等都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也有研究报道认为,其他药物如氯胺酮、可乐定等,对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该研究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术后使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硫酸镁,14个多中心前沿性研究进行Meta分析报道认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不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方法或者手段防治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现象。目前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内源性阿片浓度的减少以及NMDA受体的激活等相关。有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传统医学中针灸的良好疗效已被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和应用。电针用于慢性疼痛的疗效确定,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镇痛方法。近年研究显示,关于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刺激机体释放了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腺苷、5-羟色胺等有关。也有研究报道电针能减轻吗啡耐受。还有研究报道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减轻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现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但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作用及机制还鲜有报道。为此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对缓解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研究目的拟通过观察不同电针输出波形刺激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位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行脾切除术患者术中使用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并检测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外周静脉血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性因子水平,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择期拟行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0例,年龄1850岁,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n=20):瑞芬太尼组(R组),疏密波+瑞芬太尼组(DR组),连续波形组+瑞芬太尼组(CR组),断续波+瑞芬太尼组(IR组)。针刺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针刺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干预,电针连接至脉冲治疗仪并调节输出波形:分别调节电针刺激参数:疏密波1mA+2/15 Hz,连续波1mA+15 Hz,断续波1mA+0/15 Hz。持续刺激1小时,刺激结束后留针至手术结束。术后观察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等。于术后2h(T1)、12h(T2)、24h(T3)、48h(T4)记录疼痛评分(VAS),T4舒适度评分(BCS)和机械痛域值(QST)。记录四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率、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记录手术总时间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测手术前(T1)、手术后2h(T2)、24h(T3)、48h(T4)时间点血液标本中5-羟色胺、β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含量。研究结果1.四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DR组、CR组和IR组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DR组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CR组和I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R组比较,CR组和IR组舒芬太尼用量增多,补救镇痛率升高,舒适度评分和切口周围痛阈降低(P<0.05);CR组和IR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CR组和IR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与R组静息VAS比,CR、IR组无统计学差异,DR组较低(P<0.05)。T2时,R组静息和运动VAS以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均值均比CR组、DR组、IR组高(P<0.05);且与DR组静息VAS比,CR组较高(P<0.05)。T3时,R组静息VAS和瑞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DR组、IR高(P<0.05);同时,与DR组静息VAS比,CR组、IR组较高(P<0.05);与R组运动VAS比,DR组较低(P<0.05)。T4时,R组静息和运动VAS以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DR组、IR组高(P<0.05);与DR组静息和运动VAS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值比,CR组、IR组较高(P<0.05);R组QST和BCS比CR组、DR组、IR组均低(P<0.05);DR组QST和BCS比CR组、IR组均较高(P<0.05)。术后CR、DR、IR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R组低。2.DR组患者血浆中5-HT水平T2、T3时间点含量分别为(133.22±40.65和52.48±51.15)ng/ml,和R组(167.33±55.84和223.28±80.03)ng/ml、CR组(164.14±47.13和217.74±76.45)ng/ml、IR组(163.15±47.15和215.14±75.65)ng/ml相比,DR组明显降低。DR组患者血浆中β-EP水平在T3、T4含量分别是(175.94±44.73)pg/ml和(161.96±34.11)pg/ml,相对于R组(133.22±37.25和127.79±40.54)pg/ml、CR组(136.56±45.81和129.85±36.14)pg/ml、IR组(135.48±44.72和128.95±35.84)pg/ml显著升高(P<0.05)。DR组患者血浆中PGE2水平在T2、T3时间点含量分别是(41±5和40±5)pg/ml,和R组(64±5和62±7)pg/ml、CR组(66±6和62±6)pg/ml、IR(65±6和61±6)pg/ml相比,显著降低。各组中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结论电针刺激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位可抑制瑞芬太尼麻醉诱发痛觉过敏,且疏密波形输出电针刺激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刺激增加内源性β内啡肽(β-EP)产生,抑制炎症性介质5-羟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2(PGE2)的释放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疲乏症状在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多种生理和心理症状中发生率最高,且困扰程度最大,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交往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使生活质量下降。抗阻运动作为增强肌肉力量的一种形式,其运动方式比较缓和,其健康益处目前已经在一些健康和慢性疾病人群中广泛推荐和应用。血液透析期间的抗阻运动对疲乏症状的干预效果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确认。目的:通过12周透析期间抗阻运动干预以及干预后12周的随访,探讨透析
研究目的:在全球女性患者中,乳腺癌是最常诊断的肿瘤,其死亡率也非常高,这与乳腺癌丰富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肿瘤的血管生成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内皮依赖性血管和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肿瘤血管生成拟态是指由肿瘤细胞维成管道为自己提供能量的方式,这些肿瘤细胞同时具有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标志物。在很多肿瘤中证实,由于血管生成拟态的出现,导致病人不良预后。磷酸鞘氨醇受体
无人船艇,或称“无人水面航行器”是一种直接通过自主航行或远程遥控以实现水面航行及作业的船艇,本质上是应用于水面的移动机器人。其中,目标检测是无人船艇环境感知和目标识别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世界范围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大中型无人船艇为载体,针对中程距离(300米以内)水面航行船舶进行目标检测研究,开展的工作如下:(1)分析了无人船艇的关键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设计了大中型无人船艇的体系结构,从硬
目的探索妊娠早中期血压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发生风险之间的联系,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招募孕早期女性均来自于天津市10个社区医院,研究对象入组时间开始于2016年11月1日,对纳入研究人群随访至2018年5月30日。首先本研究以研究对象孕12周、16周、20周、24周、28周多次测量得到血压
弹簧端子连接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源连接器,被大量运用于大规模接线的汽车、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连接器一端的弹簧端子连接线束,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器形成公端和母端的插拔配合实现电连接。弹簧端子连接线束的方式有很多优点:端子夹持线束的结构操作方便快捷,大大节省接线时间;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重新检查或拧紧,可有效避免因绞线部分断裂、温度扰动等造成的接触点松动。因此,弹簧端子的固有可靠性高,可以减少设备故障的
本文是基于以藏语书面语的语尾助词为研究对象,对语尾助词的产生和分类,基本特征,功能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尤其着重介绍了各阶段有怎样的趋向规律。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中阐述了藏语中词的结构,名词.动词.助词有什么特点和区别.相互之间的搭配方式等。第二章中主要讨论了语尾助词的产生。第三章中综观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藏语语尾助词领域当中所取过程和现状,与结合藏语实际,讨论了语尾助词的分类。第四章至第六章中主要探
目的:研究国际尿控协会、美国妇科泌尿协会和妇科医师协会共同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
杜兴肌肉萎缩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影响神经和肌肉的系统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DMD基因突变引起dystrophin蛋白缺失,肌肉细胞膜发生破损,肌肉出现进行性退化,导致病人死亡,DMD病人的平均寿命约为20岁。目前对DMD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唯一被批准用于临床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PMO(phosphorodiamidate
语言是思维的艺术,每个民族的语言构成均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逻辑性。显然,藏语中的词与句的构成也有固定的逻辑特点。至今为止,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本文搜集了词的构成和不同句型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以藏语语法和逻辑学为理论依据,来研究藏语的逻辑特点及语法和逻辑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分成三节。在这篇阐述了藏语法的构成和逻辑特点关系,语法是语言构成的方法,逻辑是语言的内在核心。所以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需求,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即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因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