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非暴力革命”理论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人们关注的视域源于拉克劳和莫菲合著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文的发表。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后马克思主义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修正传统,重新阐述了葛兰西“霸权”理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反对生产方式的基础地位,解构了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提出了走向激进民主的“非暴力革命”理论。   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全球化态势的发生,尤其是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成为了现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暴力”的内涵和形式发生改变。“革命”不再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阶级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即暴力革命,而是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之外的日常生活和消费领域中的反核和平运动、生态运动、新女权运动、种族民权运动等具有中立的、超越阶级的、多元的、非激烈的对抗。与此相应,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特权化主体”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新社会运动主体替代工人阶级成为未来社会革命的最流行候选人。总体而论,后马克思主义的“非暴力革命”理论包括:反对宏观革命,提倡微观革命;反对阶级对抗,提倡非阶级、非政治的多元对抗;倡导激进民主与霸权斗争,并将“回到霸权斗争中去”作为座右铭镌刻在“走向激进民主政治”的旅途中。   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非暴力革命”理念突显了社会政治和革命形式多样性;打开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对话的空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域;成为了减少暴力、避免战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由于解构了马克思主义核心的范畴,甚至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因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成就社会主义的规划。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学说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理论变为现实,但是革命先辈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但鉴于其在家庭生活与抚育子女中的特殊作用,女性贫困极易对女性自身、家庭甚至是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将贫困女性作
介绍并给出了浴室废水余热回收热泵热水系统模型,利用此污水源热泵可回收城市公共浴室废水中存在的大量废热能,减少城市余热的排放,节省了一次能源消耗.通过对该热泵热水系统
企业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国民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等政策战略的逐步实施,并购重组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