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堪称引导后现代文学的作家之一。1987年,其作品《挪威的森林》表露出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不得不成为时代的“超脱者”的日本年轻人的心境,备受世人所爱。1989年7月至2000年,由中国漓江出版社(以下简称“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挪威的森林》的印刷总数超过30万册,广受好评。此后上海译文出版社(以下简称“上译出版社”)接手版权,于2001年将198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挪威的森林》再版发行。截止到2004年,漓江出版社与上译出版社前后两版共计销量高达100万册。《挪威的森林》在大陆如此畅销,不只归功于原作细腻的故事情节,更归功于其译者——林少华。林少华的译文以华美的辞藻而闻名,善在译文中发挥汉语独有的韵味。其译文中多用“四字格”词语便是一大特征。“四字格”指的是由四个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汇类型。其不仅具有音韵上的美感,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又因四字格中不乏意味深长的古典名谚,结合情景加以活用便会产生多种修饰效果。并且无论从原作的情节、创作背景的角度上讲,还是是从角色描写的角度上讲,四字格词语在情感升华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将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上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林译《挪》)为例,对“四字格”词语在翻译中的使用加以研究。本论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序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当前对于林少华的翻译风格的评论,并对“功能对等理论”相关先行研究进行了整理,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四字格的构架形式以及本论文对于四字格的分类方法;第三章结合尤金·A·奈达的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第三章对于词汇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论述,举例分析林译《挪》中四字格在语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第四章结合《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第四章、第五章对于词汇的“指示意义”与“隐含意义”方面的论述,举例分析两者“四字格”在语义传达上各有何优势。并分析表达效果及在翻译时应如何选取词的指示意义或隐含意义;第五章综合上述研究,对“四字格”作为一类汉语词汇在翻译中所能起到的语法提示作用以及语义表达作用进行总结,并对个别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及个人观点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