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晚”意蕴的消退——“网络春晚”的文化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创办至今的春节联欢晚会,伴随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时期,年年除夕之夜都会准时地呈现于亿万观众面前。春节联欢晚会,是全球华人家喻户晓的春节文艺大餐,代表的就是欢聚团圆。在除夕之夜守岁的时候,全家欢聚一堂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电视事件和文化事件,也被称为中国人的“新民俗”,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这些年来,连续播放的春晚,已经成了中国每年最期待、最关注、最隆重、最具文化内涵的一个仪式。近三十年来的历史积累和文化的变迁使春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每年的同一时间,在这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同里,观看通过电视渠道播出的大型的综艺晚会。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春晚已经和年夜饭一样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二十八年来给全球亿万华人带来无数欢笑和感动。每年的春晚从筹备工作到除夕夜的全球直播,甚至播出之后持续更久的“春晚效应”。然而每年的央视春晚以其固定的风格和节目形式,已经被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熟知,但是这却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用户的高粘度,网络春晚、移动视频春晚等新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应运而生。央视春晚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春晚,网络春晚的出现对传统春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本文将“网络春晚”归结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存在。它以反叛和创新的精神,展示了草根的气息与网民的智慧,以一种淳朴、自然的风味贴近大众百姓的生活。而作为主流文化的传统春晚是否会因网络春晚的消减了原先的意蕴,丢失了本有的文化内涵。当然,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不永远是对抗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有时会出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相互转化,原来是边缘的东西,逐渐地也会变成主流。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春晚在迎合大众需求、弘扬社会文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不断推进、促进“网络春晚”的发展和完善,为广大观众呈现和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健康的娱乐节目。
其他文献
中国的媒介在集团化发展方面经过近十年的有益探索,传媒集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中国的传媒业处于集团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诞生,很快一
期刊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群体,作为草根明星代表的“网络红人”,是网络世界中的独特风景。其中又以“芙蓉姐姐”、“凤姐”、“天仙妹妹”等这些女性网络红人为代表,吸引了众多网
课程体系是新闻教育的核心,也是决定新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大陆虽然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新闻教育体系而且课程体系的设置有自身的特点,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与
随着数字传播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与媒介传播形态日趋多元化,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与现实。而对于一直与媒介密不可分的广告来说,信息传播方式与媒介传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凭借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而迅速崛起,传统媒介格局被打破。媒介新格局在我国已初步形成。在多种多样媒介形态并存的媒介新格局下,党
新浪微博从2009年开始内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自媒体平台。近年来,新浪微博大V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账号类型,它拥有的粉丝量巨大,属于新浪微博中的“意见领袖”。而微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下,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一直在各个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立下了一座座丰碑。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旧有的媒介生态环境也逐步变化。新的互联网大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