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8个城市启动,至今已经走过11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部分贫困学子解决了继续深造的经济问题。然而,随着2003年第一次集中还贷高峰的到来,一批高校出现违约的情况,有些学校的违约比例甚至超出了70%,为此,银行开始对一些高校停止发放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难以为继。2004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推出一系列措施,旨在改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现实环境,包括改革财政贴息方式、延长还贷年限、改革经办银行确定办法及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政策的改变似乎确信改善了银行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为促进公平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公平的程度,原因在于越是发达地区的高校,生源质量越好,资信水平越高,就业前景更好,而越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生源质量越不好,资信水平越低,就业前景越不好,而20%贫困生比例的限制导致了一些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远高于20%的比例,而一些高校却无端占用着“优惠贷款”,惠及一些并不贫困的学生,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却贷不到,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公平。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减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一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绝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政府或银行角度的解决办法、个人征信系统的研究,还有很多对国外助学贷款制度和实施效果的研究,呼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来治理国内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政府或银行,对个人的研究不多,对高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很少有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国家助学贷款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四方利益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及学生个人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当前,我国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国家助学贷款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之一,成为社会公平的焦点问题之一。论文基于此选题,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递推演绎法、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涉及的四方利益主体中,只有学生获得的收益比率高于成本比率,其余三者的收益比率均低于成本比率。因此,要实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良性发展与扩大贷款的覆盖率,各方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比率应该对应起来,首先就要减少政府、银行和高校承担的成本,提高其收益,这需要相应的政策与以保障,然后改革具体政策并实施。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困境的分析,为论文研究奠定现实前提。第三部分是先介绍成本-收益理论,然后对评估政府、银行、高校及个人的成本-收益的指标进行选取。第四部分以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个利益主体的净收益率与成本收益率。第五部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各个利益主体在总体情况下的成本比率与收益比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能够增加国家助学贷款覆盖面的根本方法。本文的创新点有两处:其一,将政府、银行、高校纳入成本-收入分析框架,在以往研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成本-收益进行量化,并以此来确定各方利益主体获得的利益与应承担的成本的比例;其二,采用电话与实地采访的形式,将各方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益诉求进行综合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