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穴位埋线与口服西替利嗪两种治疗方法,观察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对人血清IgE及白介素4(IL-4)的影响,为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疗效更显著、简便可靠、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可行性。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脑病一科门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选取穴位为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侧双)、膈俞(双侧)、血海(双侧)及上星,治疗时间为每3周一次,共4次;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治疗时间为12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的评分及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IgE及IL-4值的测定。结果:1.疗效评定:治疗组纳入40例患者,其中显效者有24例,有效者有13例,无效者有3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纳入40例患者,其中显效者有9例,有效者有26例,无效者有5例,总有效率为8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经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3.血清IgE比较:治疗结束后,测得穴位埋线组与口服西替利嗪组的血清IgE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4.血清IL-4比较:经过治疗后,测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4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即穴位埋线组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组。5.安全性性判定: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不安全事件,说明本次研究具有安全性。结论:穴位埋线与西替利嗪均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且均可降低血清IgE、IL-4的含量,且穴位埋线的疗效更明显,值得在临床上不断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