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努力打造“交通强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可见交通等基础设施对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对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集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并结合众多学者从不同理论出发对交通与经济活动关系进行探讨的文献,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对与研究目的相匹配的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以更切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所选定的模型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假设的线性自由企业家模型,通过冰山成本将交通基础设施变量直接引入到模型中,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回答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集聚的关系。其次,参考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采取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4-2016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空间效应纳入到计量分析中,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对理论分析结论给予支撑。研究表明,第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交通基础设施便利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起着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既有助于个体企业的经营成本的下降,又使得企业所能辐射的市场范围扩大,由此促进形成经济集聚。第二,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影响着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从而造成地区间可流动的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率产生差异,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率的差异必然导致要素的空间流动,市场的相对规模因而发生变化。第三,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集聚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一个区域的铁路里程的丰富程度对与经济集聚具有最大且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分别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从省级层面来说,区域间的沟通要道和主要通道对于经济集聚是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因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时要规模化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创新利用社会资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丰富的基础设施。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协调性,充分考虑到其对相关地区的影响,实现区域间的协调性,同时重视供给结构的协调性,避免华而不当的投资。最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系统性,完善主干网络下的“毛细血管”,系统化的交通供给要重视“以点带面”、“以网带面”的建设战略,通过全国主干道路网将区域性市场纳入到全国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