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多种手段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只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一系列管理学和经济学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在大多数资源性产业、基础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广泛分布于一些资本密集型的竞争性产业,可以说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仍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以及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甚至监管者都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利益动机,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且这种失真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在资源性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中的垄断地位,其盈余管理行为会造成资源性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价格信息失真,并转嫁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造成市场价格体系的失调,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者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权益最大化目标往往会发生冲突,从而使经营者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其盈余管理行为往往造成社会公众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能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其后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干部任用的失察。鉴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普遍性、危害性和严重性,对其动因、特点和防范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对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已有很多,但针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较少。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手段、后果和规范措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文章以二十余年来的盈余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针对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对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剖析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手段、方法;结合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相关制约条款,提出一些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概括了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在第二章,论文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了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以及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危害和影响所在。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来自我国国有企业大量分布在竞争性行业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固有问题。论文将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归纳为利用关联交易准则规定的不完备性、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利用收入费用确认标准等四类,其与民营企业既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第三章,论文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例,分析了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制度缺陷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直接相关,并就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提高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分别就2001年会计准则和2006年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和规范措施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