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官营工业是在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直接移植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的产物。清末民初以来,官营工业一直在近代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官营工业长期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促使清政府和北洋政府不得不对官营工业政策作出重大调整。1896年夏,汉阳铁厂转为商人承办,标志着近代官营企业开始迈上艰难而又富有创见性的改革探索之路。官营企业通过转变经营机制走向民营,是官营企业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一种正确选择,然而,官营企业转制过程中,官有资产以各种非法或非正当的手段发生严重流失。本文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和数据,对清末民初时期官营企业资产流失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近代早期官营工业发展历程。本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清末民初官营企业及官有资产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基础上,第二章、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清末民初官有资产流失的途径、特点、原因、社会影响以及近代中日两国官有资产流失的异同。清末民初官有资产以各种途径和形式流入民间私营者或外国侵略者手中,流失的这部分社会财富部分用于个人生活享受而被挥霍掉,或者为外国侵略者所吞噬,增强了外国侵略者的经济实力,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资产继续用于民族资本工业生产或其它社会领域,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民初官有资产发生严重流失主要是由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西方强国疯狂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