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碳气溶胶作为大气中首要的吸收性气溶胶成分,沉降到冰雪表面后,能够显著吸收太阳辐射,减小积雪反照率,加速冰雪融化,减小地表反照率,在大气和地表能量的收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潜在因子。本论文介绍了2010年和2012年冬季的两次野外观测实验的采样点和积雪分布状况,分析了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及其分布;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采样点在11月~2月的逐日后向轨迹,并对轨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各个采样点主要的污染物传输路径。2010年冬季的野外观测试验共获得46个采样点的积雪样品,其中祁连山地区和内蒙古草原地区季节性积雪中主要的吸收性杂质为沙尘,东北地区主要的吸收性杂质为黑碳。在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大多在200~700ngg-1之间,表层以下积雪中平均等效黑碳含量在150~900ng g-’之间;在东北北部的森林地区,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低于200ngg-1,最北端采样点积雪中的平均等效黑碳含量仅为30ngg-1,与西伯利亚北极沿岸积雪中的黑碳含量相当;在东北南部的工业区,表层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在400-1000ngg-1,受到局地工业和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影响;祁连山地区积雪稀少,积雪中存在大量沙尘,表层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在100-750ngg-1之间。东北区域的采样点20-40的表层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这一趋势表明,我国东北地区排放的黑碳气溶胶大部分在我国境内被湿沉降清除,只有很小部分可能被向北输送到北极,对于北极地区积雪中黑碳的贡献有限。2010年野外观测试验采样点中,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污染物传输路径可分为北路、西北路和西路三条路径,随着经度增加,西路路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西北路径所占比例增加;东北北部地区主要的传输路径来自西侧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来自北侧的局地污染物输送会对积雪中黑碳含量有较大影响:东北南部地区主要的传输路径来自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北部和西部,来自南侧的输送路径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所经过地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会对积雪中黑碳含量有很大贡献。2012年野外观测试验在新疆北部的32个采样点进行了采样,积雪中主要的吸收性杂质为黑碳;天山地区受到周边城市冬季人类活动和工业排放的影响,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主要在30~200ngg-1之间,天山一号冰川附近采样点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20~30ngg-1)能够代表天山区域积雪中黑碳的背景值;阿尔泰地区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主要在20-200ngg-1之间,其中最北部采样点积雪中的等效黑碳含量仅为20ngg-1,同加拿大极区、阿拉斯加极区以及Svalbard等地积雪中黑碳含量相当;丘陵地区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大多低于100ngg-1。新疆北部积雪中的黑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的关系,海拔高度越高,积雪中黑碳含量越低;海拔高度可能是影响积雪中黑碳含量的一个因素。新疆北部的采样点中,天山地区和丘陵地区主要的污染物传输路径为西南路径;阿尔泰地区的后向轨迹比较分散,西南路径和西方路径所占比例相当;在丘陵地区和阿尔泰地区,局地轨迹所占比例很大(50%以上),表明局地排放的污染物会对积雪中等效黑碳含量存在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