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家思想复兴理论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学思想复兴理论的研究有全面、深化的趋势,但仍存在可研究空间。张君劢晚年儒学思想复兴理论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和儒家思想复兴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前者是探讨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研究前者的目的,而学术界往往单从后者着墨,而忽略了对前者的关注。  本文首先通过对张君劢1950—60年代学术活动的考察,指出张君劢晚年倡导儒家思想复兴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根源,并分别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政治上来说,1949年之后,张君劢基本上离开了现实的政治舞台,较以往有跟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其次,为改变西方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重误解,张君劢认为重新对儒家思想进行解读是必要的;再次,张君劢出入西方哲学数十年,发现要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还是要归宗儒家;最后,面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儒家思想该何去何从是张君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对儒家思想的阐发是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学思想复兴理论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部分,它包括:儒家思想的精神价值,儒家哲学的特点和命题,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原则,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主种子”。  通过对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家思想的考察,本文总结出了三个特点:独尊孟子,援西学入儒,创新以固本。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特色所在。张君劢对孟子的推崇在现代新儒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援西学入儒是现代新儒家的共同特征,但表现在张君劢那里又有独特之处;创新以固本则是张君劢在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上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地方。  对儒家思想复兴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探讨是张君劢1950—60年代儒家思想复兴理论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代化这个最前沿的问题,张君劢认为儒家思想是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能够为之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复兴儒学不仅有充分的学理依据,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或许张君劢关注问题的切入点已经过时,但其思考的问题及其思考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蒯因在“原始翻译”的语境中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这一论题,刺激意义、观察句、分析假设是蒯因完成这一思想实验所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代表
采用改进GAs算法建立了求解大规模规划的资源分配模型.针对大规模资源分配问题的具体特点,设计了合适的GAs算子,并以实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叙述北京地铁东单—建国门区间施工监控量测 ,对所采用的两种不同观测方法得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互模拟理论在许多领域被独立建立。自从范本特姆刻画定理问世之后,互模拟被广泛地运用于模态逻辑的研究中;在集合论中,互模拟的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可靠性是限制实时专家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的理论及论文出现.本文讨论了影响实时专家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基于规则专家系统推理过程的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