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珠海市医药价格改革前后2年(2013和2014年为改革前,2015和2016年为改革后)公立医院服务量、收入及占比、次均费用、服务补偿率等变化,探讨改革成果,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本研究使用数据决策分析软件Finereport9.0,对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生成各指标年度变化趋势图。2.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15家公立医院改革前后2年服务量、收入等数据进行同期对比分析,即2016年与2015年对比,2015年与2014年对比,以此类推。结果:1.15家医院年平均总诊疗人次、年平均出院人次分别较改革前增加了52.7万人次和4.8万人次。二级医院年平均总诊疗人次较改革前增加了58.3万人次,三级医院年平均总诊疗人次较改革前减少加了5.6万人次。二三级医院年平均出院人次分别较改革前增加了1.8万人次和3万人次。15家医院平均住院日由2014年的8.60天降为2016年的8.10天,病床使用率由2014年的83.37%提高为2016年的89.15%。2.改革后二三级医院年平均专家门诊人次为45.5万人次和261.4万人次,分别较改革前增加15.9万人次和21.5万人次。二三级医院年平均普通门诊人次为119.6万人次和187.3万人次,分别较改革前增加31.6万人次、-21万人次。2016年,三级医院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占比分别为59.1%、40.9%,二级医院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占比分别为27.9%、72.1%。3.2016年15家医院药占比为31.56%,较2014年降低8.62个百分点。15家医院药医务性收入占比、检查化验收入占比、卫生材料收入占比分别为26.79%、31.32%、10.3%,分别较2014年增加4.24、4.12、0.2个百分点。二三级医院检查化验收入占比均超过30%。4.改革后第1年、第2年,15家医院医疗服务补偿率分别为82.82%、79.69%。三级医院服务补偿率分别为81.22%、77.33%,二级医院的服务补偿率分别为96.55%、96.77%。5.改革后15家公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呈缓慢增长趋势。2016年,珠海市15家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幅为0.3%,远低于与当年CPI增幅(1.9%)。除去物价上涨因素,15家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增幅高于当年CPI增幅,但接近于广东省2016年平均住院次均费用的水平。结论:1.医药价格改革后珠海市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总量稳步增长。2.医药价格改革后珠海市二级医院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服务量增长,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服务量下降,门诊就医流向逐渐趋于合理。3.医药价格改革后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变化符合预期改革目标,药品收入占比下降,医务性收入及占比提高。4.医药价格改革后医疗费用增幅减缓,药品费用下降明显,但对总费用的控制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5.15家公立医院改革后医院服务补偿率差距较大,是否与管理水平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综上,在下一步改革中,应积极探索“医检分开”,设立药事服务费,大力推进药耗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提高技术性收入占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实施财政差异化补偿政策。考虑实施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薪酬分配方案,建立卫计、人社、医院统一信息平台,实时控费。探索总额预付、DRGs病种组合等支付方式改革与医药价格改革同步互动,以组合策略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