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九年级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后备力量,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性要求,因而,培养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成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科书作为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对中学生法制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对七至九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思想品德》教科书设置法制教育内容两方面的价值诉求: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健全学生的人格,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数据统计和教材内容分析,描述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的存在的现状。研究结果发现:法制教育内容在共五册的教科书内容中占了四分之一,在三个年级教科书中各有分布,其中以八年级居多;法制教育具体内容的分析得出:教材中权利义务、违法制裁与预防犯罪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内容居多。   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指出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有:过于突出法律的威慑和保护作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内容分布不当;忽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再结合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受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潜在影响和课程性质及教材编写人员意识的制约。   第四部分针对前文所发现的问题,在改进《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适当淡化法律的威慑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注重权利义务内容的均衡性,增加履行基本义务的内容;重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项针对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实施状况及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整体嬗变的历史背景与动因、家庭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建构、家庭教育实践的冲
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前,既不存在跨境民族问题,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问题。主权国家出现后,国境线的人为划分把本属同源民族的边民分割于分属不同国家的国境线两侧,形成了“
目的研究在测量β射线表面污染时使用遮挡法和距离法去除γ场干扰的效果。方法采用遮挡法和距离法对几种常见放射源及某放射性工作场所进行了测量,通过比较使用这两种方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