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收入分配越公平,人们越能心平气顺。所谓“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就是这个道理。新中国成立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严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极小。但从深层次来看,绝对的平均亦为不公,有悖于公平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的创造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财富普遍增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显著。关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这一点,历来就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在今日不断扩大的差距已成了最大问题。因此,妥善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其消极影响亦是显而易见的:限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此为其对经济发展之消极影响;弱化社会主义信仰,损害政府公信力,不利社会和谐稳定,此为其对社会和谐稳定之消极影响;导致社会成员价值观取向功利化,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认同危机,致使价值冲突日趋激烈,此为其对主流价值观之消极影响。反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之历史沿革,不难得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二次分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乏力和不完善,正是导致今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有鉴于此,应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这三个层面寻求问题解决之有效办法。具体来讲: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改革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积极发展壮大社会慈善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此为基点方能解决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从而使全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