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市城镇化逐渐步入完全城镇化阶段,市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公共交通的质和量的需求产生了变化,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以及公共交通规划的修编也对公共交通布局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公共交通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公共交通站点是公共交通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着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和城市运行效率。而当前公共交通站点规划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较为传统的出行预测方法,对市民的需求关注较少,因此需要一套能够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的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布局的研究方法体系。本文在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论的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基础上,构建了公共交通站点布局研究的方法体系,并运用该方法体系对武汉市的公共交通站点布局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介绍了武汉市市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的转变、武汉市规划修编带来的新的挑战和以人为本的诉求等相关研究背景,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框架。第二部分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别对公共交通规划和站点布局相关标准、“城市人”理论的研究进展、通勤和可达性等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之一,该部分在更深层次的解读了“城市人”理论的研究范式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确定了公共交通站点布局研究的研究方法,提取公共交通站点布局规划中涉及的两组“典型城市人”,即“市民”和“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研究得出双方合理公共交通站点服务半径上的共识;采用指标划定、人居要素对比、经济几何分析等方法,制定规划指标和对策。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是对武汉市的两组“城市人”进行调查,寻找双方对于公共交通站点服务半径的共识以及市民对公共交通站点的满意度,并对武汉市的各街道的公共交通站点的覆盖、供给与需求进行评价,并提取典型街道,进行人居要素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以指标划定、人居要素对比分析和经济几何分析三种方式提出了武汉市公共交通站点的具体布局的策略和建议,并以合理的公共交通站点服务半径和公共交通出行时间测算合理的人居规模。第六部分则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和梳理,并对论文的成果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分析了文章在实证调研、案例选取等方面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