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像阶段理论解读《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莫娜的身份追寻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什·任(原名任碧莲)是当代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她的第二部小说《莫娜在希望之乡》是一部以犹太社区为背景的成长小说,塑造了女主角作为华裔女儿对于自身文化和种族身份的追寻。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更常见地以后殖民主义中的杂糅理论或后现代主义中的散居族裔理论为依托,探讨身份追寻下的第三空间或第一代和第二代华裔母女间的关系问题。很少的研究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为本文以镜像阶段理论为支撑,以镜像认同为切入点对该小说进行分析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尝试分析女主人公莫娜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身份的困惑、追寻和建构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中婴儿经历的前镜像、镜像和后镜像阶段的契合之处。正文部分首先分析了莫娜在前镜像阶段,作为初到美国犹太富人社区的华裔,将母亲的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经历和享受其中国人身份,保留和继承其中国性。其次,分析了莫娜在小他者影响下通过想象性认同(皈依犹太教而在中国家庭中寻求个人主义和种族平等)自我意识觉醒并建立了自我以及由此误认激起互斥而导致其与母亲关系的异化。最后,分析了莫娜在大他者影响下通过象征性投射获得了固定的镜像,确立了其华裔美国犹太人的身份,满足了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下的适应需要,也赋予莫娜其归属感。结论部分指出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下,族裔群体在面对身份问题时,正如婴儿在前镜像和镜像阶段一样,会困惑也可能会误认。但是,当他们进入后镜像阶段,在社会语言、习俗影响下,象征性的投射到一个适应多元文化需要且能给予他们以归属感的镜像中时,便有了固定的镜像,即确定的身份。而他者在身份的追寻和自我的建构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非晶硅 (a- Si)薄膜低温晶化的新工艺 :金属诱导非晶硅薄膜低温晶化。研究了各种 a- Si/金属双层膜退火后的晶化情况。利用 X射线衍射分析了结晶硅膜的结构 ,通过
研究了 Zn O压敏电阻器的通流量、非线性系数α值及压敏电压与粉料粒径和 Sb2 O3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适当添加 Sb2 O3,将粉料超细粉碎 ,可以制成通流量 4× 10 3A/ cm
认知语言学出现以前,介词就作为一类重要的词汇受到传统语言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家只是对介词的语义进行描述,而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随着认知方法的出现,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