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特征,亦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病程始终。2型糖尿病正确的治疗方法,除控制血糖,更应以改善IR为基础,同时改善相关代谢紊乱指标,才能达到降低慢性血管并发症的最终目标。目前,改善IR的西药有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可靠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控制达标率只有30%。近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日益增多,已证实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确切的疗效,中药改善IR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多方面综合协调作用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医对IR的分型比较多,缺少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也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不能与国际接轨,成果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开展严格的科研设计、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合理的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试验,科学地评价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非常必要。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吡格列酮、中医辨证论治及二者联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效果,科学评价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探索以改善IR为核心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经饮食和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92例。经过6周的洗脱期,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毗格列酮(吡格列酮组,n=64)、中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组,n=64)、吡格列酮加中医辨证论治联合(中西医结合组,n=64)治疗。后两组按照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进行中医辨证并区分痰湿、瘀血等不同兼症进行分类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三组的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胰岛素(Fins),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测评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积分评估。中西医结合组另外观测不同辨证分型、不同兼症之间的各项指标的对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三组均可使FPG、Fins、TC、Homa-IR降低,Homa-IS升高,但HDL升高不明显。吡格列酮组还可使TG明显下降,辨证论治组尚可降低LDL。除HDL外,吡格列酮组和辨证论治组降低SBP、DBP不明显,中西医结合组可使以上全部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辨证论治组治疗后的SBP、DBP、Homa-IR,与吡格列酮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辨证论治组治疗后FIns、Homa-IS与吡格列酮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的FPG、Fins、SBP、DBP、Homa-IR、Homa-IS与吡格列酮组和辨证论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结合组不同证型间FIns、Homa-IR、Homa-IS呈降低趋势: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组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和阴虚热盛组(P<0.05);治疗后阴虚热盛组、气阴两虚组Fins、Homa-IR明显降低、Homa-IS升高(P<0.05),阴阳两虚组Fins、Homa-IS无显著变化。治疗前TG、LDL随不同证型依次降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SBP、DBP、HDL呈升高趋势(P<0.05);治疗前后比较:阴虚热盛、气阴两虚组TG、LDL均有显著下降(P<0.05),阴虚热盛组HDL显著升高(P<0.05);各组SBP、DBP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气阴两虚组与阴虚热盛组TG、LDL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阳两虚组TG、LDL较其他两组为低,SBP、DBP较其他两组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DL组间比较无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不同兼症治疗前Fins、Homa-IR、Homa-IS呈降低趋势:兼痰湿证>兼血瘀证>无兼症型,治疗前后比较:三组Fins、Homa-IR均显著降低,三组Homa-IS均升高,无兼症型升高明显。治疗后比较:无兼症型Fins、Homa-IR显著低于兼痰湿证与兼血瘀证,Homa-IS兼痰湿证明显高于无兼症型与兼血瘀证。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方面,辨证论治优于吡格列酮,中西医结合组与前两者相比,更具有显著优势。
结论:辨证论治、吡格列酮、中西结合均可减轻胰岛素抵抗,辨证论治与吡格列酮类似;在缓解症状,体征方面,辨证论治明显优于吡格列酮;中西结合不论缓解胰岛素抵抗还是改善症状、体征方面均好于吡格列酮和单纯辨证论治,具有更大优势。中西结合组中Homa-IR随不同证型呈降低趋势: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组显著低于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兼痰湿证组和兼血瘀证组IR严重且改善较差,而无兼症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