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别尔(1894-1941),俄国“白银时代”后期著名的小说家。本文以具体详细的文本分析为基础,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指出巴别尔小说带有许多狂欢化的因素,是具有狂欢化倾向的小说。以此揭示巴别尔对战争独特的思考,和对民间话语权的伸张。本文首先分析了巴别尔小说与“狂欢”的不解之缘,主要通过探讨巴别尔与巴赫金共处的时代特点,巴别尔所受到的狂欢化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巴别尔自身文学信仰的狂欢化倾向三个方面,指出了用狂欢化理论解读巴别尔小说的可行性。其次,本文重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对他们身上狂欢化因素的分析,达到对小巴别尔小说的深层解读。巴别尔小说人物众多,我们主要选取了哥萨克战士形象,犹太“圣愚”形象和女性形象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巴别尔在塑造这些形象时明显采取了狂欢化世界的逻辑,在他们身上明显的带有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双重性。这些形象把小说世界变成了狂欢化的世界,现实世界的逻辑在这里被“翻了个个”,从而撕开了现实世界的帷幕,表现了非常的真理,体现了巴别尔对战争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再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巴别尔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如叙述视角多重性、语言的多义性、文体的复杂性等,这些策略是为了表现狂欢化服务的,巴别尔小说的文体特征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狂欢体小说。最后,本文指出研究巴别尔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很好的参照,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