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能源汽车在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对石油产品的依赖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对实现低碳社会转型至关重要。公众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主体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并探讨影响新能源汽车接受意愿的因素,对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甘肃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影响欠发达地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发现:(1)中国欠发达地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高,接受度指数为3.538,其中,有51.99%的公众愿意接受新能源汽车。女性、未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较高;随着公众年龄增加和受教育水平降低,其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呈降低趋势,同时,城市公众的接受度高于乡村公众。(2)感知风险、感知成本、主观规范、新能源汽车质量对欠发达地区公众的新能源汽车接受度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对公众的接受度的负向影响较大,主观规范和新能源汽车质量等的正向影响较大。(3)感知有用性、知识、服务、生态环境意识和扶持政策对欠发达地区公众的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无显著影响,但知识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感知成本对感知风险、扶持政策对感知成本均有显著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