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酸作为生命的遗传物质,其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细胞是否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增殖、分化。核酸结构的完整性也同时决定了生命体能否正常地生长发育,生命体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对其性质以及功能影响甚大。在临床上的化学抗癌疗法便是以DNA为化学药物作用靶标,这是癌症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脱氧核糖核酸(DNA)也被广泛地用于疾病的诊断、药物的设计。因此简便,高灵敏度,选择性地识别各种结构的核酸向来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热点。荧光探针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快、成本低,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据此,本人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做了以下这些工作。1.合成了一种新型基于碳量子点(CDs)的纳米荧光探针(CDs-TO),可用于检测双链DNA以及平行G-四链体DNA。噻唑橙(TO)是一种DNA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将其作为识别和荧光响应单元,经过酰胺化反应共价结合在碳量子点表面。在没有DNA的条件下,这个纳米探针仅仅发射CDs部分的蓝色荧光,而TO几乎没有荧光。当加入DNA后,在530 nm出现了TO部分的荧光发射,并随着DNA浓度的增加而荧光逐渐增强,在此同时CDs的荧光强度保持不变,从而实现靶标DNA的比例荧光检测。CDs-TO纳米探针对双链DNA(ds)和平行G-四链体(G4)有很好的选择性。此外CDs-TO展现了很高的灵敏度,ssab(dsDNA)和c-myc(平行G4)的检测限分别为0.9和3.31 nmol。另外,通过G4/hemin过氧化酶实验验证了CDs-TO与G4是通过末端堆积模式结合的。2.合成了TO的衍生物TO-NH2,TO-COOH,通过共聚焦和流式细胞实验比较了TO、TO-NH2、TO-COOH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进细胞的能力。3.设计合成了邻菲罗啉和噻唑橙组成的新型荧光探针。并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其与不同结构DNA结合后的荧光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