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1972~2006年)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变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交叉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中日复交后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演进轨迹。   本文结合日本政界人士对华认知的基本特征,将日本政界人士中国观的变迁划分为冷战(1972-1992年)和后冷战(1993-2006年)两个时期,进而又将其细化为四个阶段,即:1972-1978年,日本政界经过激烈争论和博弈,作出了“择中弃台”的决断,在两国关系恢复期,初步完成了由“敌人”角色向“朋友”角色的转变;1979-1992年,日本政界基于安全上防范苏联、经济上拓展中国市场、情感上弥补战争负债等因素,奉行对华“建设性接触”理念,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采取了积极合作态度;1993-2000年,随着冷战结束,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分歧扩大,积极的对华认知与“战略性防范”观念交错,“中国威胁论”等对华防范意识潜滋暗长,政界人士对华身份的认定向“竞争对手”方向演进;2001年后的小泉内阁时期,日本政界既视中国为发展“机遇”,又将中国看作“挑战”,其对华认知表现出空前的矛盾性。其后,中日关系大有改善,但还不能说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有了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日本政界的对华认知中重视合作和强化竞争的两个侧面兼具,体现出较为典型的洛克文化状态。   本文指出,中日复交以来,在冷战向后冷战时代的演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日本政界的中国观在基本观念、对象角色的认定、行动指针等不同层面的认知领域,前后发生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从“友好第一”到“竞争对手”、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转变,其中“权力转移论”和“结构性冲突”等新现实主义理论和冷战思维方式,是制约冷战后日本政界人士客观而公正地审视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   本文还指出,从日本政界中国观的演变轨迹看,影响和决定其“变”与“不变”的因素复杂而多元。如果说国际体系和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中国国家实力消长等是制约其对华认知的基本因变量,则“不变”的始终是维护和谋求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学位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执行了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反对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发展
自晚清以来,政府财政拮据日甚一日,而农民的税赋则越来越重,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田赋税负赋额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而田赋征收也在性质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地方
学位
汉初,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同内地先进文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汉武帝时期,经过对西南地区的积极开发与治理,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迅速的发展。儒学的引进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