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使教育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由于教育事业的非盈利性,即使中国通过诸多制度改革来支持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办教育领域内发展相对受限较多,融资渠道相对较少。随着国民对各类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类民办教育企业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9月新东方在美国上市,开启了中国民办教育在海外和香港上市的热潮,然而在国内A股上市却一直存在制度障碍。201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将民办教育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营利性民办教育可以“股东”的形式获得收益。这虽然在法律层面排除了民办教育上市融资的障碍,但至目前为止,除了个别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了在我国A股市场上市以外,还没有一家民办教育企业能够以IPO的方式在国内上市。而中公教育是借壳上市的第一家民办教育企业,因此选择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对当前民营教育企业上市融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关于企业融资、借壳上市及教育企业资本化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大致梳理,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选择了中公教育借壳上市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了此次借壳的方案及双方动因,得出在当下环境中上市的话,选择借壳的必要性。再从借壳的成本和效益方面入手分析此次借壳为中公教育带来的影响,成本方面由于采用资产置换、发行定向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借壳的费用,效益方面根据营利性民办教育的特点主要从市场效益、财务绩效、企业价值及非会计指标的效益展开,得出了在短期内为股东带来了正向效应,也一定程度上改良财务指标和企业价值。此外,本文对此次借壳完成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包括将会面临的高额业绩对赌,高占比的限售股解禁时对股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最后,通过对这次借壳的分析,也得出了启示和建议,包括对民办教育企业拟上市应考虑的各类因素,如何考虑最佳的融资方案,以及当前融资可能会面临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本文基于中公教育此次借壳成功的案例本身,深入分析了为何能够借壳成功的原因,以及借壳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结论能够证明民办教育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满足融资需求。尽管本案例实现了成功上市,但由于部分实务操作中的具体法规办法还不够明晰,加上重组新规的实施,对上市后配套融资的效果也会有影响,未来民办教育企业上市希望还是较为渺茫,本文对于这类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它们带来一定的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