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干部子弟学校是建国初期中共在上海建立的专以华东区和上海市一级干部之子女为招生对象的学校。上海解放后,中共虽然接管了一批公立小学,但并没有让干部子弟进入接管学校就读,而是在保留南迁华东保育院的同时又新建两所干部子弟学校。中共这一措施考虑到了当时接管学校本身问题重重,不适合干部子弟就读,也与当时上海极不安全的社会环境、新旧人员之间的互不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延安时期的干部子弟学校则为上海干部子弟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干部子弟学佼在发展过程中走向特殊化,对中共的政党形象和社会权威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干部子弟学校的取消又成必然。同时,1956年前后的上海,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社会各层面已被高度整合到中共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小学教育也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教育轨道中,发展较为迅速,干部子弟学校转变为普通小学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本文分为四章,另加绪论和结语。绪论主要介绍与本文研究对象有关的学术成果和相关论述,分析已有研究的成绩和不足,提出本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和研究意义,同时就研究对象、研究时限等概念做出界定。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上海市地方党政系统3所干部子弟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概况。重点在于厘清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来源、行政组织结构、教学概况等情况,为进一步分析中共在上海的干部子弟学校政策打下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建国初期中共在上海建立干部子弟学校的社会原因。第四章,梳理1956年前后中共将上海干部子弟学校交由各区接办的情形,进而分析中共采取这一政策的考虑。文章最后对中共在上海的干部子弟学校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实中共领导人很早就意识到干部子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言行会对中共和政府的公众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一直对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和待遇特殊化表示担忧,强调要一视同仁,取消干部子弟学校的“贵族化”办学方式。但是,结合建国初期社会环境,中共又不得不采取干部子弟学校的形式作为一种过渡的办学方式,而干部子弟学校的创办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共的预期目的,解除了当时党政军领导干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中。文章最后认为,事实上,在中共实行的高度集权的干部制度氛围下,干部子弟特殊化现象很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