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基于“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现代经济学一度达到顶峰。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市场上的异象接连出现,许多学者们为了解释这种股价异常的现象,试图通过更加复杂数学运算和更加严谨的推理,构建更具有说服力的模型来寻求答案,然而一直未能有很好的结果,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现代经济学的假设提出质疑。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市场中表现出不完全理性行为的投资者中,存在着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认知偏差,从此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应当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纳入金融学的研究范畴,用来诠释市场中存在的异象,行为金融学便由此诞生了。进入二十个世纪九十年代,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行为金融学要比传统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心理活动对行为的影响,这就为解决市场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工具,更加有实用性,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国际上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还未发展到实践阶段,我国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还停留在对现象的验证和解释上,有待进一步发展。与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小型和中型投资者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使得投机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表现的极其突出。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在特定心里状态下的投资行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也有重要影响。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来看,针对投资者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应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的决策选择中,引导散户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不仅对中小投资者个人的理性投资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保证我国证券市场更加高效的运作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行为金融理论加以系统阐述,了解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以对比的方法介绍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不同,之后对个人的非理性在证券市场的范畴内进行理论界定;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以确定我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包括“过度自信”、“过度投机”、“羊群效应”“处置效应”、“心理账户效应”、“锚定效应”、“框架依赖”、“后见之明”和“政策依赖”,并分析了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接着根据市场宏观数据——平均市盈率、换手率和波动率三个指标,证实我国证券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存在性;最后文章从投资策略的角度来纠正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给出相应建议,并结合国家、机构等多方面,对规范我国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有序运行,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