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晋察冀(晋东北)、晋绥(晋西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晋东南)包含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在动荡的政治背景、贫瘠的经济基础下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共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得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和干部,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改造和重塑。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学校教育的制度运作及其微观实践,总结其所展现出的模式与特征,揭示出学校教育传递中共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过程及其对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具体而言,抗战时期中共在山西根据地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围绕教育“正规化”展开的。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摸索学校教育发展路径,必然面临着教育与生产、与战争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育逐渐摸索出非正规化的教育策略与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以抗战为中心的革命性及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性及配合战时游击教育的灵活性;在教育政策上,体现出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性特征。通过学校教育,中共价值观念在边区社会得以建构,一方面通过大众化的教育普及将内涵着中共意识形态的文化传输至基层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民众心理和公共意识、政权认同等方面的塑造与构建,为乡村民众参与集体行动提供了统一的认知框架。这些认知框架在建构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革命实践中得到强化,内化为民众自身的政治观念,并在集体行动中逐渐形成对中共政权和权威的认同。战时学校教育体现为“价值的教育”,群众路线的教育内化使中共的价值观念有了系统而有效的传输路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中共在学校教育中寻求与边区民众生计相适应的方针策略,重新界定乡村社会文化和关系网络,将新的信息和价值通过学校引入乡村社会,试图去影响、引导乃至改造社会民众,从而赢得其对中共抗战的支持和认同。正是这种结构化、制度化的教育框架构建起中共的话语体系,成为引发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