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嵌岩桩由于其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抗震性能好等特点而成为桥梁、高层建筑、重型厂房等结构的一种重要基础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首先深入探讨了嵌岩桩的承载机理,通过对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各种计算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影响桩侧阻力和端阻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桩侧土的性质、桩身强度、岩石强度、桩侧土层分布、桩端持力层、嵌岩深度、成桩工艺等。   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研究不同的嵌岩深度下,匀质硬岩和软岩中侧阻沿深度分布规律以及桩顶、桩端沉降的变化规律,进而提出相应的嵌岩深度建议值。硬岩中较为合理的嵌岩深度为0.5~1d(d为桩身直径),软岩中为3d。同时分析了桩身模量、桩长、桩径、桩端与桩侧基岩模量对嵌岩桩的承载性能的影响。对于存在软弱夹层的地层,探讨了在嵌入硬岩后承载能力满足的情况下,桩体嵌入硬岩的入岩深度hr多大时,嵌岩桩承载性能为最佳;在桩体嵌入硬岩深度一定的情况下,桩端距离硬岩底的厚度hp超过多大值后,软弱夹层对嵌岩桩承载性能影响不大;在软硬交错复杂的地层,对比分析了桩体嵌入不同深度硬岩层以及采用扩大头形式的桩型嵌入软弱夹层时,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膜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的一种特种结构,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已有60多年的历史,目前被广泛用于体育场馆等大空间结构。其分析过程包括找形分析、荷载分析和裁剪分析三方面。由于膜结
以往的震害调查显示,大量老旧桥梁或房屋结构中不满足当前规范构造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产生严重的破坏甚至发生倒塌。这类构件由于配箍率过低、箍筋间距过大、
轮辐式空间索膜结构柔性大、频率低,其自振频率及振型位移在损伤前后的差别不大,并且各阶振型分布密集,难以辨别,很难通过动态响应的前后差异对结构损伤进行定位与识别。相对而言
根据历来地震给结构造成破坏的经验可知,框架结构的破坏形式多为“强梁弱柱”,因此,建筑结构大面积倒塌。为此研究人员寻求解决办法。例如,提高阻尼:隔震加固、减震加固;提高承载力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用结构胶黏剂(环氧树脂)将具有高弹性模量、抗拉强度高的碳纤维材料沿轴线方向或垂直于轴线方向粘贴在需要加固的构件受拉表面。增强了结构的抗拉、抗剪和抗裂
地震中砂土及粉土液化引起的场地失效是重大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对砂土液化进行深入研究存在其必要性。在现有工程中,对砂土液化的判别一般都采用确定性方法(如:安全系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194)“阶梯型混凝土预制管桩单桩承载性能及接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变截面管桩水平承载性能研究工作。基于大比例模型试验、理论分析等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建筑高度的不断增高,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的竖向变形差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种竖向变形差不但引起结构内力重分布、产生附加内力,还将导致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