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姜斋诗话》中对杜诗的褒奖与质疑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斋诗话》是一部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理论价值颇高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评论诗歌多引用杜诗,这对于我们研究王夫之怎样看待杜甫及其诗歌有很大的价值。因此,笔者撰写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姜斋诗话》中王夫之对于杜甫诗歌褒奖与质疑的问题以及产生质疑的原因。  通过对《姜斋诗话》的研究可以发现:第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强调诗歌创作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写出本色之诗。王夫之认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第二,在《姜斋诗话》中他要求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做到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才能“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第三,《姜斋诗话》中还强调了诗歌要“以意为主”,如果整篇诗歌没有一个主旨那么就是乌合之诗。他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第四,王夫之的创作观点与其哲学主张有很大关系。他认为知行应统一,亲身而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理论主张导致了他对杜甫及其诗歌既有褒奖也有质疑,肯定杜甫以意为主的诗歌,赞扬杜甫诗歌中处理情景关系的功力,以及杜甫律诗的成功。但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质疑杜甫的“诗史”及其人品,否定杜甫描写现实类诗歌的价值,这大概与他的哲学主张与创作理论以及当时的环境有关。
其他文献
谚语发端于生产劳动,产生于文字之前,语音和谐、通俗简练、内涵丰富。传统工匠是我国历史以来从事传统手工业生产或利用手艺专长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劳动者,是我国历史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