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女性是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文化、种姓制度和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印度独立后,政府倡导男女平等,女子才开始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文章的绪论。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接着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综述,再通过四个分析方法论述全文,提出现有的研究不足之处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介绍了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和女权主义的起源、内涵与特征,引出话题做下铺垫。第三部分是印度基础教育性别平等政策的发展历程,分别分析了18世纪中期殖民时期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和落后的原因、19世纪中后期基础教育的初步发展和1947年印度独立后基础教育发展阶段,还叙述了印度基础教育性别平等政策的内容,阐述了三个政策的相关概念。第四部分是了解印度基础教育性别平等政策的发展情况,通过详细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了三个政策计划的发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尤其是对女性教育的影响,如保留政策使弱势群体获得利益,增加了他们的受教育机会,还提高了整个印度的教育水平素质;妇女平等教育计划唤醒了印度女性的主体意识,也为她们提供了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初等教育普及计划使得女童的入学率持续增长,辍学率下降,尤其是增加了弱势群体女童的入学率,给印度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入学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第五和第六部分是分点列出保留政策、女性平等教育计划和初等教育普及计划的实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保留政策存在制度缺陷和不公平性不完善性,妇女平等教育计划的包容开放性与狭隘的种姓制度有冲突,也没有真正涉及到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初等教育普及计划没有平衡发展邦之间的教育发展,只提高了初级小学的入学率而忽略了高级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与辍学率,接着结合印度的国情并对印度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文章使用的是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政策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印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的必要措施,有利于了解印度的教育情况,有利于丰富印度女性平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印度更广泛的女性接受教育,提升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