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查阅相关史料、文献的基础上,以政治现代化理论为宏观分析框架,试图对国民党从1928年至1947年的训政建设实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变迁有更加清晰地认识。在训政建设的分析中,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二维向度上进行论述。在理论层面,集中讲述了孙中山、胡汉民、蒋介石等的训政观点,孙中山的训政理论集中表现在县自治、党政关系、党治的论述上,胡汉民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蒋介石在形式上继承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实际上逐步将党治转变为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原初设想大异其趣。在实践层面,本文主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角度,具体阐释党权、政权、党政关系在中央与地方的变迁过程、特点。在第四部分,本文将从政治现代化的视角分析评判从1928年至1947年的训政建设,认为训政是近代中国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尝试,其一训政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组成部分,至少在理论层面暗含这种倾向;其二训政是西方国家冲击下的被动选择,是在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相继失败后,作出的党主立宪设计;其三对于国民党政权来说,训政是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由选择,这是孙中山在党内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现状也潜在的预示着训政的失败结局,本文接下来具体分析训政对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偏离,认为之所以在训政框架下无法也无力实现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在于缺乏训政实施的客观条件、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蒋介石为首的领导集团无意实现宪政、训政策略的失误等方面。本文同时认为,对国民党训政的批判,最深刻的莫过于从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本质的揭露,同时各民主党派人士也从各个方面展开批评,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认清训政的本质是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