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以伊藤洋华堂的经营战略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零售业巨头纷纷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对于进入他国市场的企业来说,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经济和消费结构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市场差异性,因此本土化经营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土化经营策略成为跨国公司适应当地经营的必要策略之一。   2004年12月,随着中国零售流通市场全面向外资放开,国外零售业巨头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日本流通企业凭借其在本国的优良传统,独特的经营战略,细致的管理方针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是这些进入中国的流通企业,有的经营状况良好,业绩飙升;有的经营惨淡,甚至退出中国市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其中本土化战略,也就是其经营方式是否适应中国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众多的日本流通企业中,伊藤洋华堂集团(Ito-Yokado)以独特的经营和良好的服务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其中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可以说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伊藤洋华堂进入中国市场后,是怎样实施本土化策略的呢?通过对比研究其在日本和中国的经营战略,分析其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及效果,这正是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伊藤洋华堂在日本和中国的经营战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商品、管理、营销、人才、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并通过伊藤洋华堂和其他企业的对比,分析本土化与经营成败的关系,总结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阐述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日本流通业在战后通过两次流通革命飞速发展,建立起了以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门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互补的流通网络。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竞争激烈,日本流通企业纷纷到中国市场寻找新的商机。随后主要分析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总体情况,分析日本流通企业在进入方式、业态选择、区位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最新的数据研究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的现状,通过分析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状况的差异,探讨本土化策略与其经营状况的相关性。   第二章结合伊藤洋华堂在日本和中国的经营方针,分析其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首先介绍伊藤洋华堂自1920年成立到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其核心战略业务改革、现场管理、小组MD模式等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其次通过经营数据进一步探讨伊藤洋华堂进入中国市场后在扩大市场和销售业绩上的成功经验。本章的第三节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伊藤洋华堂销售数据和经营实例的分析,重点从开店选择、商品管理、店铺管理、营销方式、人才管理、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研究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这一部分,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法,多次走访伊藤洋华堂在北京的店铺,获得了较多第一手资料。   第三章主要通过伊藤洋华堂和其他日本流通企业的对比,从本土化角度分析经营成败的原因,并总结日本流通企业在中国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方法:准确定位、采取高效的管理方式和多样的经营模式,选择合理的商品配比,重用当地人才,融入当地社会。从中找出对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借鉴。   本文主要以伊藤洋华堂为例研究日本流通企业的本土化问题,从而更好的学习借鉴日本流通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发现其海外扩张时为面向当地市场所做出的本土化适应过程。通过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以为中国零售企业提供具体案例,更可以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这就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美人权话语进行比较。两个样本分别来自中国人权白皮书和美国总统在人权纪念日上的宣言。   文章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本理论框架对
本研究首先着眼于英国18世纪文学史上卓有影响的小说之父之一的亨利菲尔丁及其著作《约瑟夫·安德鲁斯》。该部小说被称为继《沙美拉》之后戏仿理查德森的《帕梅拉》的又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