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非均质性极强,裂缝是主要储集及流动空间,正因如此复杂的地质结构,塔河油田的开发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二次采油后期出现了注水效果差、含水率升高及油井产能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特殊的缝洞单元结构,井组之间仍有大量的“阁楼油”尚未动用,针对这部分注入水无法波及的缝洞顶部剩余油,考虑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一方面利用气体的重力分异作用注入CO2向高部位上升,占据高部位的储集空间,形成“气顶”,补充地层能量,排驱原油向下流动,从而改善开发效果;另一方面,利用CO2特殊的物理性质使其与原油接触发生混相或非混相,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度比,使得原油更容易开采出来。二氧化碳的注气开采技术主要有两个方向的研究,即油藏工程中的注气机理和采油工程中的注气工艺。注气工艺首先实现油藏工程提交的井底配注任务(参数)。在注气工艺中由井口至井底参数的分析与计算是注气井生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在Ramey经典井筒传热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注入井的井筒温度模型,并根据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及动量、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注入井的井筒压力模型。(2)对模型中相关的热物性参数—摩阻系数、无因次传热函数及井筒总传热系数给出了相应的推导及计算方法;同时为了完善模型的精确度,通过比较优选了 CO2各个物性参数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计算。(3)对建立的温度压力耦合模型进行编程求解,并通过实际一口注CO2井进行验证,与现场实际测量的井筒数据作对比后发现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以准确地预测井筒温度压力分布。(4)用控制变量法对井筒及井底的温度压力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注入速度对井筒温度影响最大,其次是井口注入温度,对近井地带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于井筒压力来说,井口注入压力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注入速度,在靠近井底附近段时有明显影响。(5)选择塔河油田A区块作为研究对象,从油藏工程的角度出发通过相渗曲线图和地层吸水资料计算吸气指数从而确定地层的吸气能力,并根据统计经验及相渗曲线法计算出每口井的日注入量与井底压力之间的关系,根据现场合理压差范围得到了每口井的最佳注入量;以S-5井为例,根据建立的井筒温度压力模型计算在最佳注入量下其井底压力与井口注入压力的关系,最终得到CO2注入井的井口最佳配注参数。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计算,实现了井底压力的间接监测,明确了井口配注参数的确定方法,为塔河油田注气井生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