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功能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与机制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实现含酚废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具有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意义。树脂吸附技术因具有无害化程度高、资源化效果好、材料结构定向可调、可再生利用等优点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然而,核心吸附材料的改性方式仍以活性位点的合理分配为主,在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相关机理的研究仅从提高亲水性及极性的角度定性阐述,缺乏构效关系的定量匹配,无法反馈指导新材料的设计制备;研究体系相对单一,尚未系统考察共存因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规律,无法有效推广材料的应用出口。因此,本文以对苯二酚、对硝基酚、对羟基苯甲酸等酚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型复合功能树脂的开发、吸附行为规律及机理探索等研究,为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含酚废水的高效资源化处理提供理论指导。
  设计制备了新型复合功能树脂。通过将系列含氮/氧的官能团引入树脂骨架,实现化学官能团的修饰,其中,含氧体系中材料的吸附容量与酚羟基的负载量呈正相关,St-DVB-O3对对苯二酚的吸附容量最高,达到21.54mg/g;含氮体系中材料的吸附容量与多胺的种类相关,St-DVB-N2吸附容量最高,达到55.35mg/g,化学官能团的引入提高了树脂的吸附容量。后交联过程实现了物理孔道的构效匹配,最优的反应体系为硝基苯/氯化铝催化体系,延长反应时间、提升反应温度能够有效促进傅克反应进行,显著提高了树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容量,经物理结构调节后优选树脂St-DVB-NB-5,吸附容量达到79.02mg/g。进一步通过创新硝化体系,在树脂骨架上开发新的活性位点,设计制备新型复合功能树脂,其中,St-DVB-NB-AC2O的吸附性能最优,吸附容量达到92.38mg/g,比前体树脂St-DVB-NB-5提高了31.42%。
  系统研究了吸附行为规律。St-DVB-NB-AC2O的吸附容量达到了商业材料(NDA150、XAD4等)的1.51-8.18倍。吸附容量随着溶液pH值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与酚类化合物的解离曲线吻合。运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预测和模拟了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行为,n值大于1,说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反映吸附亲和力的常数Kf和吸附性能强弱的常数b,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分配系数Kd值与吸附容量顺序相吻合,存在St-DVB-NB-AC2O>St-DVB-NB-5>NDA150的顺序。热力学参数ΔH0<0、ΔS0<0、ΔG0<0,证明了吸附过程属于放热、熵减小的自发进行过程。吸附过程在180min以内基本达到平衡,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的拟合动力学过程,St-DVB-NB-AC2O的吸附平衡时间比前体树脂St-DVB-NB-5缩短50%以上。动态吸附过程中St-DVB-NB-AC2O在27BV时达到了吸附穿透点,处理能力比同类型商业树脂增加90%以上,脱附效率达到95%以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结了共存因子胁迫规律。三类树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行为趋势不同,对于对硝基酚和对羟基苯甲酸吸附容量趋势为St-DVB-amine>St-DVB-Al>St-DVB-nitro,对于对苯二酚则呈现出St-DVB-nitro>St-DVB-amine>St-DVB-Al的趋势;酸的存在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酸共存体系中存在“酸促进”和“酸抑制”两个阶段,但促进效率以盐酸体系最高,乙酸次之,乳酸最低,对于对苯二酚,最优吸附体系为St-DVB-nitro树脂/盐酸体系,促进阈值为0-10g/L,最大促进率为143.41%;不同无机盐体系的吸附趋势不同,对苯二酚最优吸附体系为St-DVB-nitro树脂/氯化钾体系,吸附容量最高达到153.03mg/g,促进阈值为0-120g/L,促进效率达到105.92%。复合功能树脂在共存体系中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吸附性能。
  探索了吸附作用力类型及构效关系。复合功能树脂与酚类化合物之间存在π-π共轭作用、尺寸匹配效应、疏水作用、氢键作用及酸碱作用,几种作用力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复合功能树脂高效吸附酚类化合物的目的。利用前线轨道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吸附过程∣△E∣,合理解释了吸附量大、吸附速率快的根本原因是综合作用力的强弱。KCl等无机盐对溶液中的酚类化合物产生盐析作用而表现为促进效应,乳酸等有机酸占据了复合功能树脂的吸附位点而表现为抑制效应,对苯二酚与对硝基酚以过程竞争的形式争夺吸附位点。
其他文献
摘要:黄花梨的花纹具有十分独特的美感,在对黄花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将其花纹的美感充分呈现出来是重要的雕刻原则。同样是对瑞兽龙龟、貔貅等进行雕琢,利用鬼脸鬼眼纹所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仿若神物;利用山水纹所雕刻的图案则惟妙惟肖,仿若即将从梨木中跳脱出来;顺应表皮纹雕刻出来的图案则雄浑大气、包罗万象。由此可见,想要雕刻出理想的黄花梨雕件,要兼顾雕刻创意和雕刻技艺。本文对黄花梨瑞兽木雕艺术进行了探究。  关
期刊
摘要:明代后期的大写意派画家徐渭,主张人的“自我”,强调“本色”的艺术创作方法,冲破传统的束缚,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文章从徐渭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对徐渭的绘画美学、大写意的绘画风格、以草书入画的绘画方式进行阐述,结合徐渭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徐渭的绘画成就。  关键词:徐渭;绘画;艺术风格  一、徐渭的绘画创作背景  宋代以来,苏轼等人提倡的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文人
期刊
摘要:今日之中国画,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创新,呈现多元发展的新局面,而江苏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代,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代表画家赵治平、汤永炎、高德星、田步石绘画风格迥异、各擅胜场,其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发挥了花鸟画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江苏;花鸟画;赵治平;汤永炎;高德星;田步石  艺术无边界,探索无穷尽—
期刊
摘要:茶具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皿。从人类社会文明起源,日用陶瓷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对陶瓷的审美演变,就可以见证历史的变迁。工艺和装饰对器物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很多相关的资料亟须整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时代形势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茶具装饰的主题直接反映。文章以特供毛主席的主体茶具“7501瓷”为主题,阐述这类罕见瓷具在装饰等工艺上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7501瓷”;茶具装饰;日用
期刊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安全评价越来越重要,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HAZOP)作为安全评价方法之一得到了广泛应用。HAZOP分析方法研究经历了由人工分析向智能化分析、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阶段,现行的智能化HAZOP定量分析方法存在偏差安全范围分析不够精确、无法量化分析偏差传递路径、危险后果评价模糊和量化分析安全保护措施研究不足等缺点。本文研究了一种智能化HAZOP定量分析方法,弥补现有智能化HAZOP定量分析方法的不足,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摘要:木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木雕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黄花梨木雕人物塑造的过程中,要体现黄花梨本身美丽的色泽、丰富的纹理,尤其是在开脸的过程中,更要求雕刻者以娴熟的技艺塑造人物,表现其内心世界,本文探讨了黄花梨木雕人物雕刻的开脸技巧。  关键词:黄花梨木雕;人物雕刻;开脸  黄花梨木质地坚硬,纹理表现丰富,在雕刻人物时,雕刻者往往选择黄花梨木为材,因为其能
期刊
锌-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技术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在新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氢/氧电极反应,包括氧还原反应(ORR)、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动力学缓慢,是制约这两大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需要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目前,贵金属Pt-基材料是性能最优异的ORR和HER催化剂,Ir-和Ru-基材料具有最佳的OER催化活性,但是这些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储量稀缺,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的过渡金属(如Fe、?
随着对石油燃料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开始着眼于开发新的高效能源和清洁能源。氢能由于无碳、可循环利用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被人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石油燃料的替代品。通过电催化剂进行水电解是一种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氢的商业策略,其中电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水分解的过电位。当前,用于催化反应的最高效的电催化剂主要是价格昂贵、储备稀缺的贵金属,因此开发具有相对丰度高,电化学活性稳定的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十分重要。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可以作为电催化材料的前驱体。因此
α-蒎烯的加氢反应在松节油深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加氢产物顺式蒎烷广泛用于香料、医药、农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通过后续一系列反应将廉价的天然可再生松节油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工业上常用的Pd/C、雷尼镍等催化剂生产顺式蒎烷,存在生产条件苛刻、选择性不佳、催化剂易失活、难以分离回收等缺点。因此,亟需寻找加氢工艺温和、高活性、高选择性与高稳定性的新型环境友好催化剂。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于多种液相催化反应,非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高于负载型催化剂,但由于产品分离和催化剂循环
摘要:对《匋雅》这部书,引之人多,释之人少;研究者多,着墨者少。本文从辨伪角度出发,引《匋雅》中辨伪之论,加以阐释,分析其与现代对传统陶瓷鉴定方法的联系。用举例分析法,从个例到一般性概括,通过条陈分析、引用、解释,进而阐明其原理、方法和判断思路,说明其为传统陶瓷鉴定学之基础中不可或缺之一部,加深研究者的理解,对目前传统陶瓷的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匋雅;辨伪;传统陶瓷鉴定;赝品  《匋雅》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