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是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引起的棉花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经报道棉花枯萎病菌有8个生理小种,我国分布有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其中7号生理小种是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小种,其毒力强,分布广,危害严重,且不同菌系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因此,明确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布、致病力分化和菌系内部的遗传多样性,可为棉花的抗病育种、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棉花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以棉花枯萎病菌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标准菌株和3个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株为材料,通过对酶切时间、预扩增模板浓度、选择性扩增模板浓度进行梯度优化试验,建立了基于HaeⅢ/PstⅠ酶切的适合棉花枯萎病菌的AFLP技术体系,即酶切反应:250 ng DNA经HaeⅢ/PstⅠ37℃酶切2 h后,加入1μL PstⅠ再进行酶切2 h;连接反应:酶切产物25℃连接过夜(≥16 h);PCR反应中,连接产物稀释10倍(P10)作为预扩增模板,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P10S50)作为选择性扩增模板进行PCR扩增。利用优化后的AFLP技术可将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进行有效地区分。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85个棉花枯萎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枯萎病菌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51~1.00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在0.51的Dice相似系数水平上,供试的85个菌株被划分为4个AFLP类群。AGsⅠ类群包括1个菌株Race 3,为3号生理小种标准菌株;AGsⅡ类群包括1个菌株Race 8,为8号生理小种标准菌株;AGsⅢ类群包括7号生理小种标准菌株和74个供试菌株,说明74个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株为7号生理小种,同一小种内不同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AGsⅣ类群中包括8个菌株,不同于3号、7号和8号生理小种,与其他供试菌株的遗传分化较大。基于AFLP多态性划分的类群表明,AFLP类群与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致病力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对AGsⅣ类群中的8个菌株结合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β-微管蛋白(BT)基因和磷酸透性酶(PHO)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8个菌株均为棉花枯萎病菌,其中5个菌株与澳大利亚的棉花枯萎病菌亲缘关系最近,推测可能为疑似澳大利亚菌株的新基因型菌株。其它3个菌株与7号生理小种标准菌株在同一进化群中,为7号生理小种。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冀棉11棉花品种的致病力强弱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病情指数划分为强、中和弱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菌株56个,占供试菌株的65.88%,中等致病力菌株20个,占供试菌株的23.53%,弱致病力菌株9株,占供试菌株的10.59%。AGsⅣ类群中5个疑似澳大利亚菌株的新基因型菌株在冀棉11棉花品种上均表现弱致病力,另外3个7号生理小种菌株分别表现强、中等和弱致病力。
其他文献
目的:护理干预对增强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断冠心病经治疗稳定出院的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
目的:对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用于血液肿瘤化疗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例,I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5月120例小儿肺炎患儿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对比组施行传统护理,研究组施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父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填充全面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7年9月进入我院接受自体脂肪填充全面部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