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人口急速膨胀与土地严重稀缺之间的矛盾,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空间的立体利用成为可能,土地空间权理论由此产生,土地空间权制度也相继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并不断趋于完善。然而我国有关土地空间权的理论及立法研究却一直较为滞后,有关土地空间立体利用方面的立法仅仅散见于个别法规中,且这些规定实质上是针对地表以下的土地,对该地下空间取得的权利仍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空间权”。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明确了土地空间资源进行立体利用的法律依据,尽管其没有使用“土地空间权”这一概念,但“地上、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所指向的对象与土地空间权是一致的,这实质上是开辟了我国土地空间权的立法领域,填补了我国关于土地空间权立法的空白。但相对于国外丰富的立法经验,我国的土地空间权立法过于笼统和单薄,几乎没有涉及土地空间权的具体制度,尤其是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的构建。基于此,本选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立法经验、分析国内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立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操作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对土地空间立体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权利登记问题提出可行的立法对策,以完善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土地空间权基础理论的概述,这一部分分别就土地空间权的概念、法律性质、法律关系内容以及土地空间权登记的内涵进行了介绍,这样就使我们对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第二部分通过介绍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现状,联系当前实际深入分析了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介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总结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几点经验,以指导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的完善;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完善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的必要性,然后从设立统一的土地空间权登记法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空间权登记制度的方案,以期为我国有效解决土地空间立体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权利登记问题贡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社会救助权是以生存权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法律赋予一般儿童的基本权利,公平的享有社会救助权,相较于一般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社会救助权的实现需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义务体系予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权的保障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共同推进,共同履行,然而,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权保障的义务履行情况来看,留守儿童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之后便被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重大实践活动中。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各种不可预测性风险相继增加,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这一系列风险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必然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引。习近平底线思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底线思维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国内关于这种思维方法的研究相对较
学位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活动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各领域,及一、二、三产业的各部门,其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
干部是关系到国家权力与意志能否快速有效传达并施行的关键。干部问题是国家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应对建国初各种情况的发生,尽快开展国家建设、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