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正义感的中学地理教学效果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国家间、地域间所受到的环境问题侵害规模并不相同,并且随着性别、收入、年龄、阶层的不同而呈现差异。于是便出现了“环境正义”这一新道德规范。意在指责通过环境开发获取的收益与所产生环境问题的社会负担在分配上的不公正现象。虽然有关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和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的地理研究较多,但有关“环境正义”的地理研究却很欠缺。另外,在地理教育领域中有关环境正义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不足。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说,在地理课堂上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科书内容以及教育课程中均很难找到有关环境正义的的观点。本研究目的在于使环境正义这一理论与地理教育密切结合,因此对基础的环境正义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为了使环境正义论与学校地理科目授课水平相适应,对教科书、教育课程进行了阐述。并对地理课程进行了设计,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正义感。首先,对温茨的同心圆式环境正义论进行了考察。温茨的同心圆式环境正义论蕴涵的地理教育理念在方法论层面上建立了原始根据,其阐述的进程与依据在地理课程设计上具有重大意义。温茨的理论具有优先竞争价值,如果他的结论具有充分的依据,并有充分的活动构成来支撑主张,那么将会在培养正义感方面提供巨大的帮助,并有助于授课模型的开发。温茨的环境正义论提出了基本分配正义理论,这也会对学校地理授课水平的重新架构有一定帮助。另外,温茨从环境的角度阐述了动物权,即非人类动物权,这不止对学校教育事业影响巨大,也对地理学这一基础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就有关环境正义的教育过程及对教科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没有明示环境正义这一概念,但却阐述了在环境问题上,国家间的关系、责任以及受到的侵害状态。最后,进行了课程设计并进行了授课前后的问卷调查。课程设计以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温室化为主题,以西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为例对道德窘境进行了修正和应用。在授课阶段,采用“认识问题—把握原因及责任—深入内在—探索解决方式”的构成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认识有了相对提升。以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学生们的答卷为基础,可以将学生们分为正义维护型、正义培养型和正义旁观型。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第一:温茨的同心圆式环境正义论不适宜直接引入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第二:教育课程和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环境正义的观点,但相关思想已经包含在这之内。第三:环境正义对于地理教育的正当化目的有着一定意义。并且环境正义教育将会超越现有的价值教育层面,并会提供新的价值教育形式
其他文献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提高池塘综合经济效益,根据生态循环立体开发原则,发挥池塘生产潜力,采取模拟自然环境,结合生产具体条件,讲究科学饲养方法,提高复养并种指数.近年来,我镇
镜头检测在视频检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镜头渐变检测已有许多成熟的方法,如何识别镜头渐变是视频分割中的重点。将视频的多帧差序列视为一维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和小波去噪的二次帧差滑动窗口镜头边界检测算法,该方法能同时检测出镜头的切变和渐变,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于摄像机不规则运动、光影变化、画面中物体快速运动等造成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视频片段的测试和比较,表明该算法能较好地实现镜头的突
针对在精密进场着陆阶段GPS信号易受干扰及高度准确性较差,气压高度表对气压及温度敏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提高垂直方向定位精度的组合导航系统。基于GPS定位误差、气压高度表误差以及其"当前"统计模型,建立了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给出了采用迭代Kalman滤波的数据融合算法。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迭代Kalman滤波算法提高了垂直方向上的定位精度与实时性,改善可用性,性能优于Kalman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