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胃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以化疗为辅;但是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高。探索简单、方便的预测指标,对于评估预后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血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可能与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关。而目前对于术前血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水平与胃癌预后相关性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胃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白蛋白含量与II-III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之间的关联,及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收治的102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病理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手术(D2)。数据收集包括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分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术后化疗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统计确定符合标准的患者信息。统计患者术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清白蛋白定量值,并分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水平与胃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语言,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计算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的截断值(cut-off value),高于截断值值定义为增高、低于分界值定义为降低。Fib高于截断值、Alb低于截断值定义为Fib-Alb分值=2,Fib低于截断值、Alb高于截断值定义为Fib-Alb分评分=0,其余的值定义为Fib-Alb分值=1。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对患者5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在所有收治的1020例胃癌患者中,排除了178例,共有842例纳入最终研究。排除的患者包括:10例术前进行了化疗,10例合并其他类型癌,55例属于IV期肿瘤,36例切缘阳性,2例合并肝硬化,4例有慢性肾病,1例合并凝血疾病,13例缺少Fib和Alb检测,17例围手术期死亡,30例失访或随访信息不完整。2.Fib、Alb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39g/L、34.9g/L。根据这个结果,分别定义Fib-Alb评分值为2分(高Fib、低Alb)、1分(高Fib、高Alb或低Fib、低Alb)、0分(低Fib、高Alb)。3.Fib值升高组(>3.39g/L)患者生存期短,Alb值降低组(<34.9g/L)患者预后较差;Fib-Alb评分值为2分和1分的患者患者预后较差。4.年龄(>60岁)、II-III期肿瘤、脉管浸润、神经浸润、Fib-Alb评分值=2分,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2.术前纤维蛋白原联合白蛋白水平可以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