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表面磨损是硬质合金刀具在高强度服役环境中失效的主要因素,也是研发高性能硬质合金工具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强流脉冲电子束(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简称HCPEB)在材料表面改性领域发展迅速,短脉冲、高能量密度的电子束辐照下,在材料表面产生热力耦合作用,可以实现材料层微观结构的原位转变。本文以常见的WC-Co类硬质合金为研究载体,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技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1043,11975002); 鞍山市科学计划项目(2014,20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磨损是硬质合金刀具在高强度服役环境中失效的主要因素,也是研发高性能硬质合金工具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强流脉冲电子束(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简称HCPEB)在材料表面改性领域发展迅速,短脉冲、高能量密度的电子束辐照下,在材料表面产生热力耦合作用,可以实现材料层微观结构的原位转变。本文以常见的WC-Co类硬质合金为研究载体,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技术原位调控硬质合金表面微观组织结构,旨在提高硬质合金刀具材料耐磨损性能。本文在HOPE-Ⅰ型强流脉冲电子束装置上选用不同的辐照参数来处理WC-10%Co硬质合金表面,采用显微硬度测试、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评价了改性前后硬质合金的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三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材料表征测试手段考察强流脉冲电子束辐照处理下硬质合金表面形貌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总结了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并建立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三种不同晶粒度硬质合金试样(YG10、YG10X、YG10S)改性后组织与性能的差异,考察了原始WC晶粒尺寸对改性过程及效果的影响。在改性理论的分析中,结合温度场模拟、高温扩散计算、形核热力学理论计算等手段,揭示了 HCPEB诱导纳米石墨析出行为的特征以及非平衡凝固过程中稳态相与亚稳相的竞争机制。HCPEB辐照处理诱发硬质合金表面的快速熔凝,处理后表面形成熔坑、微裂纹以及“峰-谷”状起伏等典型形貌。进一步表征结果显示,硬质合金试样表层形成了~1 μm厚结构致密的改性层,微米尺寸的WC晶粒转变为大量纳米尺寸的细小晶粒,改性组织以亚稳立方相WC1-x为主,其间弥散分布着黑色的球状纳米石墨颗粒。随着电子束辐照脉冲次数增加,改性层厚度逐渐增大,平均晶粒尺寸进一步减小,改性层中的石墨颗粒发生了再分布,并逐渐向改性层底部集中:三种硬质合金试样表面形貌、组织、显微结构演变规律总体一致,但原始WC晶粒粗细影响相变进度、石墨形成量、晶粒细化程度。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HCPEB辐照使硬质合金试样表面发生了硬化,辐照35次后,YG10、YG10X、YG10S试样的显微硬度分别从原始的1735 HV、2167 HV、2240 HV增大至3128 HV、2903 HV、2883 HV,其中YG10试样硬度的增幅最大~80%,显微硬度的提高主要与改性表层内晶粒的细化有关。摩擦学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以YG10为例,辐照6次后改性效果最佳,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从初始状态的~0.70和~3.83×10-4 mm3/min减小至~0.23和~1.63×10-4 mm3/min。磨损形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层中的纳米石墨颗粒起到了润滑减摩作用。HCPEB辐照下,硬质合金表面温度场变化极快,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最大升温和降温速率分别可达~1010 K/s和~108 K/s量级,表面温度最高可达~3200 K;在这样的温度循环中,W、C、Co原子扩散能力也有明显变化,随着温度的降低,原子扩散系数大幅减小。根据改性层内的元素分布情况,石墨的析出区域分为贫Co区和富Co区。贫Co区石墨的形成通过WC熔化过程中的分解反应WC?liq.+gra(~3047K)来实现,该区域内石墨颗粒尺寸相对较小;在富Co区内,高温下C原子快速扩散进入该区并迅速析出形成石墨颗粒,由于Co熔点低,该区处于液相时间较长,因而石墨颗粒进一步析出长大。HCPEB辐照后,硬质合金表层内液相的凝固属于极快的非平衡凝固,此过程中会发生稳态相WC和亚稳相WC1-x的竞争。形核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显示,高度过冷情况下,由于原子扩散能力对固液界面前沿成分再分布的限制,在适合的成分区间内(C含量低于39 at.%),亚稳相WC1-x的形成能力大于稳定相WC,因而通过亚稳共晶反应liq.?WC1-x+gra.快速析出,形成精细的纳米组织。考虑到硬质合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涉及高温环境及改性表层组织的亚稳状态,采用了退火的方式探究亚稳结构热稳定性以及表面性能与组织的关系。研究表明,退火温度不高于500℃时,改性层内没有明显的相变;退火温度在600-700℃时,改性层内发生了固态相变WC1-x→HEX*+HCP*→WC+W2C,形成纤维状纳米组织;当退火温度在900℃以上时,改性表层内形成了大量三元相Co6W6C和Co2W4C,以及少量Co3C和无定形碳。显微硬度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合适的退火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表面硬度。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复方接骨片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其促进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后腱骨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TCMSP)、ETCM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和SIB数据库对复方接骨片的化学活性物质及作用于人体的靶点蛋白进行检索和筛选,同时应用OMIM数据库和Gene Cards数据库预测N
目的:通过收集200例月经后期患者的体质资料,对不同体质与月经后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究何种体质易引起月经后期。结合陈莹教授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一步探讨月经后期的论治。为日后临床预防与治疗月经后期提供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方法:患者资料主要来源于2018年9月-2020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且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的经行错后者200例,由执业医师询问患者,并以填涂问卷的方式收
目的:探讨应用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性早博(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符合功能性房性早搏(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的心内科门诊患者共7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归脾定悸汤治疗,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研究。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房性早搏数量、HRV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马进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思想和处方用药进行进行总结概括,以探究马进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诊疗思路以及用药经验,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马进教授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收集2019.09.01-2020.12.31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进教授门诊就诊的CKD3~5期的患者的病例,依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的病例,运用Microsoft
目的:通过对比中药联合五禽戏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SPID(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五禽戏在SPID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更有效地治疗病程长、难治愈的SPID提供新的思路及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66例患者均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予单纯口服中药(牡丹散加减)治疗,治疗组(33例)予中药(牡丹散加减)联合五禽戏治疗。在患者治疗前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真武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脾肾阳虚型)的临床指标和安全性,探讨加味真武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诊断扩张型心肌病(脾肾阳虚型)并进行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男19人,女21人。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两组患者比较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利尿剂,RAAS
广义刑事政策是犯罪原因论发展和刑罚功能理性反思的产物。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前提是科学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实证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是由个体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广义刑事政策,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以预防为主,刑罚则作为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路径是:完善社会预防体系是"治本"之举;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是关键之举;制定专门法律、设
当今全球碳排放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可见光作为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钌/铱基多吡啶金属络合物和有机染料光催化剂以及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发现及应用拓展,可见光催化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复杂功能化合物的合成。然而上述贵金属在地壳中储量有限,有机小分子染料可见光催化剂结构复杂制备繁琐。因此,基于廉价、结构简单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实现高效的催化转化是可见光催化领域的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 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体。为建立一种灵敏度更高且特异性更强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建立一种猪圆环病毒2型单管巢式PCR检测技术。首先利用梯度PCR方法验证内外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单管巢式PCR反应体系的内外引物浓度、Ex Taq酶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外引物PCV2-P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