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但是从总体上看,维持和平与发展经济依旧是两国最为现实的课题,构建健康和谐的中日关系也是两国政府和国民共同关注的主题。2006年至今,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形成战略对话到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呈现了两国战略层面的深层调整,揭示了两国战略关系的本源,反映了国际形势走向和大国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也必须从这一战略高度分析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正确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脉搏,看清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不断完善和落实战略互惠关系的具体内容,努力促进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以“战略互惠关系”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切入点,揭示了这一提法的独特性所在,阐明了“战略互惠关系”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中日战略对话、协商和互惠的一个体现。其内涵主要包括连续性、建设性、全面性、共益性、务实性、创造性等六方面特征。“战略互惠关系”外延实际包括了中日两国以及相互关系的发展前提、发展基础、发展道路、发展手段、发展目标、发展水平、发展意义等多种意思。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形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日关系经历了由恢复邦交到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及至1998年11月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不同阶段。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小泉执政时期的不明智之举,使得21世纪的前5年中日关系陷入冰点,两国首脑互访几乎断绝。为了解决上述困局,两国领导人在过去几年中,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四个阶段的首脑外交往来,完成了中日之间从“建立基于共同战略基础上的互惠关系”的酝酿提出到充实完善的过程,终于以2008年5月缔结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形式使之法律化,实现了两国关系新的界定。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结构、总体框架及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总体框架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中日双方要坚持以长期和平友好合作为核心,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互利合作,以及安全事务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赖,严格遵守中日之间的四份政治文件,深化中日在政治、经济、人文、地区、全球五大领域的合作。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包含有三个目标,具体地说:最低目标,是两国恪守中日三个“政治文件”,保持中日关系发展正常化。中期目标,是面对当前的国际现实,切实推行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寻求和增强共同利益,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根基。最终目标,就是“和平共处、世代友好”。
第四部分系统的介绍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与制约因素。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中日间政治摩擦的解决和战略需求。2,经济方面。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战略互惠的集中体现。中日经济的互补性在两国对外经贸战略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构建良好的中日关系的坚实基础。3,区域合作方面。在东亚地区层次上,地区合作进程对国家利益实现的促进作用促使中日走向和解。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历史问题、台湾问题、能源问题、民族主义情绪问题等几个方面。
第五部分介绍了伴随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日之间出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中日发展的前景,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举措。随着中日关系的回暖,两国之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如“毒饺子”事件的出现;日本对华投资近年来相对减少;西藏问题;日本政局不稳等。2006年底以来,中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形成的新格局使两国人民都得到了实惠,符合两国的共同愿望。因此为了促进双方关系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双方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1,中国应坚持自己的立场,要求日本正视历史问题,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2,全方位探寻开发两国的共同利益。3,采取多种举措来促进和落实中日战略互惠精神的相关内容。
总体来说,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如果中日关系能够沿着战略互惠这一方向持续发展下去,双方合作的平台将会越来越宽广,两国人民的感情也会重新转向互相尊重与友好,两国之间最棘手的问题将可能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中日两个大国将可能成功地走出一条战略互惠、互利双赢的道路,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友好合作伙伴。
当然,建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并不等于立即解决了中日之间的所有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两国双边乃至多边问题的存在,两国关系的前景在战略共识与战略分歧并存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出现转折关系的基础还不稳固。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层面的协商、合作是国家关系改善的大前提,但也需要民间层面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的邻国外交真正走出小泉时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