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分析——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制度在国内的推行往往是按照“自上而下”的路径逐级展开的,在中国政府强制力的推行下,照理说,某些政策文件的推行与实践应该是较快的。但近年来,尽管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倡导和鼓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可社会工作在大陆地区的职业化推进依旧缓慢。  本文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阐释这一矛盾现象产生的深层机制。文章认为,中国原有的制度安排、社会工作先天不足的自主性、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流于形式的政策内容和传统求助文化的限制等因素都将导致中国社会工作陷入一个效率困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剖析这个效率困境的发生机制,文章尝试用一个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制度的回报递增、原有制度下的利益集团和人们已有的观念框架会使已有的制度格局陷入锁定效应之中,进而使社会工作这种新的制度形式适应和依附于这种制度格局。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更倾向于是一个增量变革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去完成。
其他文献
社会交换中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不占据资源,却控制他人获取资源之“门”,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守门人”,他是占据守门“位置”之人,其权力是以“顺序”的形式存在的。守门现象以各种形
在中国,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诚信”一直都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但是长期以来,信任问题却没有能够成为社会学界的主流研究主题。随着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新旧社
传统教育认为,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两性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地位将朝着平等的方向发展,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却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初就受到了歧视,成为了劳动力
本研究通过对济南市F老年公寓内老年群体生活的描述,记录院舍养老模式下老年群体的家庭支持情况,以第三方的独立视角探寻院舍养老中,老年群体客观、真实的感受,进而丰富老年赡养